一提到“后现代”就头痛,因为那些绘画、摄影真的看不懂。万维钢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号称读了可以超越后现代,真是让人期待。
所谓的“现代”,指的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后。启蒙运动中,人们学会了理性和推理,一时间认为利用科学就可掌握世界的全部秘密。然而不久以后,人们发现科学结论不是真理,比如牛顿力学与相对论。哪个正确呢?都不能算错,讲究一个适用范围。这就启发出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如尼采。这算是一种进步,因为这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后现代继续发展,就出现了文化多元主义。后现代用审美取代对错。对于相互矛盾的文化,你不应该分辨对错,可以评价它们带给你的主观体验。这也是《未来简史》中提到的人文主义。一幅古典或现代绘画,都是有一个主题的,借此进行欣赏解读,而后现代作品,只能询问自己的主观感受,因为画家也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知识的边界》( Too Big to Know )将后现代主义进行总结如下:
1.一切知识和体验都只是主观的解释。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视角,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你想的可能和别人想的不一样;
2.你对世界的解释会受到你所处的历史文化的影响;
3.没有一个视角优于其他视角;
4.视角决定了“语境”,每个解释都是在某个语境之下。我们要讨论问题,得先问语境是什么。比如要讨论全球变暖,如果你的语境是科学,你想知道全球变暖到底是不是人为造成的,那你就要用科学方法判断,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但如果采取另外一种视角,语境是中国会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吃亏,那就是政治问题;
5.同一个语境之下,不同的解释有高低优劣之分。
从以上看出,一个好的后现代主义者不是不讲究对错,而是先定视角,再在一个特定语境之中分辨,哪个更可能对、哪个更可能错。这样,我们就超越了一般的后现代主义,达到了认知发展的最高层级(古典、现代、后现代)。
能不能达到最高级说不准,再去看后现代作品时心里倒是有了一点科学撑起的自信,不同视角、不同语境下的观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