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余生呼唤你
你同夏天一起到来
不动声色地
包裹我每一寸肌肤
而不具有任何形态
只有我的衬衫清楚
胸膛的起伏和
那黏腻的触感
你只来一个夏天
我却用余生去逃避
每一个春的到来
电影在意大利的某个小镇取景,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想去那样的小镇待上一阵子,感觉整个人都会如沐春风。
关于这部电影,内容涉及了很多敏感的话题,比如所谓的双性恋,出轨,17岁未成年,如果没看过任何电影相关的预告,单看这几个标签,你脑海中幻想出的画面一定与电影的真实情况大相径庭。
事实上,整部电影成功地将那些敏感的情节弱化了,而着重笔墨描绘了“爱与渴望”,这是导演的英明之处。
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同志电影或者想要讲什么大道理的沉重影片,我把它看成是一场初恋。
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风景秀丽的小镇,清爽的夏日,热情开放的人们,一段与都市保持一定距离的自在时光,两个独特有趣的灵魂,性感迷人的身躯。他十七,青涩又冲动,他二十四,正值当年,在一切的催化下,感情的迸发自然而然。
关于情爱电影,最重要的是张力。用一个通俗一点的比喻来说,就像皮筋儿,如果张力不够,绷不起来,过了,又会断。而这部电影里的张力恰到好处。
导演对节奏的掌控,演员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把握,演员之间的火花都是成功的因素之一。
影片的前部分,镜头以艾里奥的视角追逐着奥利弗,即使没有画外音,我们也能通过眼神感受到艾里奥对奥利弗的幻想与渴望,而奥利弗看似冷淡实则若即若离,彼此试探和犹疑的甜蜜折磨就是张力。
当张力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点,彼此的结合才会让人如此感动。感情和欲望达到一定浓度的积累,无需过多的渲染离别,哪怕一滴眼泪,也能让你深陷角色的痛楚中。
在与他们一同经历了那些挑逗,迂回和短暂的拥有后,最终艾里奥挂了电话,蹲在壁炉旁的那三分钟里,我们自然而然地随着他嘴角的笑回忆起罗马激烈的吻,随着他无声地流泪心痛,仿佛曾经得到和失去的都是我们。
电影里每一个人物都是可爱的,两个男主角自然不用说,艾里奥那位对人生颇具见地的父亲,外向开明的母亲,乃至他初尝禁果的对象——那个善良洒脱的姑娘玛亚兹,每个人的形象都很立体,你会忍不住去想象他们背后的故事。
想特别说一下关于艾里奥跟玛兹亚的情欲戏,这场戏存在的意义显而易见。它不仅弱化了同志电影的标签,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艾里奥跟玛亚兹亲密关系的描绘,可以回答很多观众的一个疑问——艾里奥对奥利弗只是肉体上的欲望吗。我想,看到欲望得到满足后的艾里奥,依然对奥利弗充满期待,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
这部电影里没有“恶人”,只有一个生硬的形象,在电影结尾处,被奥利弗在电话那头提起,也就是他的父亲——不能理解甚至觉得同性感情是病态的男人。
奥利弗的那一句话“你很幸运,如果是我父亲,一定会把我送去管教所”把我们拉回现实,从一开始,所有世俗的阻碍就存在,这个小镇就像一个世外桃源,奥利弗注定只是一个过客。
只不过我们跟主角一样,宁愿选择飞蛾扑火。就像艾里奥父亲对他的劝导那样做,“如果感到痛,去治愈它,如果有火焰,不要熄灭它。”
看了两遍电影之后,去看了原著。电影大部分还原了原著的情节,但将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做了大幅度的删减和改动。
原著有大量的心里以及细节描写。它比电影更清晰地描述了这段爱的来源和出路。
有人读过原著觉得小说更虐心,因为奥利弗忘记了对艾里奥说过的情况。我反而是读了原著之后感情得到了救赎,更确定了这是一部讲述初恋的故事。他们没有遗忘彼此,而是在用余生,不停地去呼唤回忆。
如果你还不曾拥有过,会因此而好奇期待。如果你有幸经历过,便会感同身受。
那浓烈而不可再得的初恋,顽固地生长在心脏深处,不论你再遇到何人,经历何事,不论你是一直未曾忘记,还是只会偶尔想起,那人都已贯穿你的整个生命中。
心底里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也许忧伤,但也是最温存而永恒的力量。
最后奉上小说里艾里奥的一段话:
“如果你什么都记得,如果你真的和我一样,那么,在你明天离开以前,或将要关上出租车车门的瞬间,当你已经向其他每个人告别,此生已别无其他话可说。那么,就这一次,请转身面对我,即使用开玩笑的口吻,或者当做事后无意间想起。当我们在一起时,这对我来说可能极为重要。就像你过去所做的那样,看着我的脸,与我四目相对,以你的名字呼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