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闻诺邓,是2012年,那时我上高二,因为周末留校自习的缘故,班里集体看《舌尖上的中国》,印象最深的就是诺邓火腿,当时还一直以为诺邓在西藏。
今年10月份到云龙采访,有幸见识了传说中的诺邓火腿,游览了诺邓古村。诺邓其实不在西藏,就在云龙县城边上。古城古镇也去过一些,大多都是平坦的石板路,但诺邓的路却是一级级弯弯曲曲的石阶,沿石阶往上,眼中所见皆是古朴与自然。诺邓以出产诺邓盐闻名,诺邓火腿也是以诺邓盐腌制诺邓黑猪腿。
村口有一个古代盐井,盐井外的小溪边,一群鸭子在自由自在的觅食,据说鸭子会在溪边下蛋,溪边的土壤里含盐量又高,运气好的人可以在溪边捡到天然的“咸鸭蛋”。顺石阶往上,有一个小型的集市,当地村民出售诺邓火腿,诺邓盐和云龙特有的石门冰棍,本人最感兴趣的是石门冰棍 ,既对“石门”感兴趣,更对“冰棍”感兴趣。“石门”的故事相对简单,诺邓镇原来叫石门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诺邓火腿太过出名,因此改称诺邓镇。冰棍的故事就稍微长了,云龙气候炎热,都市时报的小冯老师(又称圆圆老师)与本人同一采访小组,又同为吃货,于是上午采访结束后相约去买冰棍,无奈行程稍紧,买冰棍的愿望落空,下午又品尝了腌制的火腿,口干舌燥,愈加想念冰棍,此时见小摊牌子上写着“石门冰棍”四个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买冰棍的愿望,但只同行人较多,实在不好意思自己独自享用,又觉请人吃冰棍略显唐突,遂强忍口渴,冰棍一事后文再叙。
小集市亦是观景台,诺邓古村的特色建筑基本在此聚集,抬头便是照片中诺邓形象的真实还原。稍往上走,便是一个古戏台,古戏台旁边是一个小型博物馆,讲述着诺邓盐的前世今生,戏台对面是龙王庙,诺邓的龙王庙与别处不同,里面不仅供奉龙王,还供奉龙后,古戏台也与别处不同,他处的戏台演戏给人看,此处的戏台却是演戏给龙王看,他处建龙王庙为祈求降雨,此处建龙王庙却是为不降雨。古诺邓以制盐为生,阴雨天气影响制盐,于是人们就想以龙后陪伴龙王,戏台演戏给龙王观看,让龙王乐不思蜀,忘记降雨。
再往上走,又参观了诺邓传统的宅院,人们往往喜欢用气派高大的院门来显示财力或身份,在诺邓,由于地形影响,无法建造高大的院门,于是便用门头上的木雕层数来表示身份,雕花层数越多,则主人地位越高。除了大门,庭院内的屋檐也很有特色,称为“五滴水”,屋檐分五层,下雨时雨水从最上面的屋檐,经过五层屋檐流入院内,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一路往上,既有普通村民的院子 ,也有一些客栈及小卖铺,小卖铺挂着的牌子上无一例外都写着“石门冰棍”四个字,也许是因为念念不忘,我们竟然真的吃到了冰棍,冰棍是云龙县的老师给大家买的,我随手挑了一个糯米的,为了以示纪念还让我的冰棍和圆圆老师的冰棍合了个影,吃着冰棍一路再向上,我们来到了诺邓村委会,在这里,我们采访了诺邓脱贫攻坚的故事。村委会的院子,据说是全村最有灵气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吸收大自然的精华,该院子原来是一位道长的家,道长选此住址就是为了吸收天地灵气以便修行。采访结束,圆圆老师悄悄告诉我,石门冰棍不止只有糯米的,还有绿豆和牛奶的,馋虫上头,也顾不得面子,又悄悄拿了一个绿豆的冰棍吃了,只可惜吃完绿豆的去拿牛奶的冰棍时,所有冰棍都已无影无踪了,因心中挂念,晚上回县城又买了一个牛奶味的冰棍吃了,才总算得以安心入睡。
半天的采访时间,匆匆游了诺邓的一部分,据说还有更值得一去的另一部分,只能待有机会再去感受,诺邓古村和石门冰棍,为此次云龙之行增添了几分愉悦,工作近两年,大大小小采访也经历过许多,却没有哪次似云龙这般令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