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音乐厅将上演一场你盼望已久的音乐会,虽然票价很高,需要1000元,不过你早已经决定去看,并且早早买好了门票。吃完饭洗完澡,你兴冲冲地出门,却发现票不见了。你找遍了所有的地方,包括扔进洗衣机的袜子,依然毫无发现。你琢磨,一定是在路上弄丢的。那可是梦寐已久的音乐会,着急的你只能再掏一次腰包了。你的思想在激烈地斗争,该不该再花1000元买票去看呢?请认真选出你的决定:
1.买
2.不买
再来。同样是一场你梦寐以求的音乐会,你打定主意一定要去听,该死的票价依然是1000元,但这次你没有提前买票,打算到音乐厅再微信支付。刚要从家里出发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把刚买的价值1000元的手表弄丢了。此时此刻,你还会不会花1000元去购买这场音乐会的入场券呢?请再次选出你的决定:
1.买
2.不买
实践证明大多数人在情景1中都会不买票,而场景2却选择买票。你的选择是不是和大多数人一样?
客观上讲,两个场景是没有区别的,是等价的——在你愿意听音乐会的前提下,你面临的都是损失了1000元的物品,然后需要选择是否再花1000元去欣赏音乐会。只不过,两种场景的损失情况不同,在场景1中丢门票,场景2中丢手表。
同样损失1000元,为什么你关于继续听音乐会的决定却截然相反呢?这正是心理账户带来的误区。
什么是心理账户,俗话说就是人的头脑中有一种账户,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里面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例如,原本你每个月最多只花300元在水电费,300元在话费,如果最后你花550元在电费,50元在话费。那么你的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你会更在意550元的电费给你造成的紧张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老板给你发300元的奖金,发到月底工资卡上,和直接发300元现金到手上,给大多数人带来的开心感是截然不同的。
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很多人会因为丢了饭卡就不吃饭,起晚了就不吃早餐,瘦不下来就不减肥。一个理性的人应该让钱在不同的心里账户之间流动。假如你的某个心理账号超支了,保证各个账户之间大致的比例不变。例如,起晚了仍然吃一点东西,你的下一餐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负担。瘦不下来那就减缓你变胖的速度,在短期内是不会严重走样的。
主题选自《别做正常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