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让快节奏消耗我们的生命
久未联系的前同事昨天突然打电话过来:“你记得办公室的小菲吗?她得胃癌了,医生说是生活作息太差,吃饭太快。她家二宝才一岁半呢……”
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小菲在办公楼走廊里风风火火的身影。工作很努力的女生,任劳任怨,待人热情。聊得多了,偶尔会听到她抱怨“两个娃太累,没什么时间好好吃饭”。
我那时完全没在意。“没时间好好吃饭”对于职场妈妈而言实在不值一提。谁有时间好好吃饭呢?大家都这样应该没什么关系吧?
我还记得自己孩子小的时候,我吃饭从来都是五口并作两口,随时准备应对身边小娃制造的各种突发状况。
不就是没时间慢慢吃饭吗?怎么会变得这么严重了?
前两天去医院,在诊室门口听到一位老医生对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患者说:“你身体的底子已经太弱了,如果不能改善整体状态,只是对症治疗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女患者说:“没办法,工作太忙。昨晚上改稿子到两三点钟,今天好不容易请了半天假,下午还得回去继续改。”
老医生急了:“什么稿子非得马不停蹄地改?非得出了人命才想起来要休息一下吗?来得及吗?人的身体哪里经得起你们这样不管不顾地消耗!”
一个习惯天天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的朋友突然生病了。“上午讲半天课,中午约见一个人,下午谈一份合同,晚上改一份稿子”是正常节奏的他,一边咳嗽一边蔫蔫地跟我说:“这场病已经拖了二十多天了,什么事都做不了,好亏啊,平时把握好节奏就好了”。
是啊,只是平时健康的时候,谁也不愿意主动慢一点。
水湄物语说,让时间更有效的同时,带来的是人精神上的高度紧张,以及随之而来的体力上的消耗。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间管理技巧看起来很有效,但能够坚持的人并不多的原因,因为人累了,效率就会下降。
我自己的体会是,一个非常高效、硕果累累的时间段过后,往往会经历一段萎靡不振、产出很少的时间段。这不只是因为心理上的懈怠,更源于生理上的疲倦。
快节奏的生活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我好厉害”的自得,殊不知这些都是在透支自己的身心能量,是一种纯消耗。事情消耗我们,我们消耗生命。
而真正好的状态应该是,做事与生命相互滋养。
2.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慢慢得到才够好
伊塔洛·卡尔维诺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流长的力量,踏实,冷静。”
围棋里有一种说法叫“通盘无妙手”。围棋世界级顶尖高手李昌镐从不追求“妙手”,而是每手棋只求51%的胜率,俗称“半目胜利”。李昌镐曾对记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也没有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
高手追求稳定,而不是一时一地的优势;靠综合布局取得最终胜利,而不是神奇的一招半式。
看上去悄无声息、中规中矩的“稳定”,虽然缺乏让人心神荡漾的刺激感,却可以日积月累出令人震惊的结果。
在这个快时代,想要做得比别人好,大多数时候并不是靠出奇制胜,而不过是每一步都走得稳一点,每一天都多走几步,天长日久,就走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方。
有一个似乎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责任并不在于那些道理,甚至也不在于鸡汤文作者,而是人类急功近利的本能在作怪。似乎总有某个神奇的道理、逻辑、方法还在我们的认知框架之外,正好是我们唯一真正需要的,一旦得到,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理解就彻底完整了,我们应对动荡不安的工具箱就完备了,就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了。
生活从来不会那么容易。轻易得来的大概率都不够好。在这个人人求快的时代,慢下来、沉住气、稳步向前,我们终将成为时间的朋友,抵达自己的梦想。
不怕慢,不要急,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3.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 心才能慢下来
只有方向明确、内心稳定的人,步子才慢得下来。否则,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怕错过,只会手忙脚乱、到处乱窜。
李笑来说,时间管理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自己。想办法做正确的事情,哪怕效率低下一点也可以接受,毕竟只要做了就有积累。
这道出了时间管理的误区和真相,管理时间是“术”,管理自己才是“道”。时间管理的终极目的不是提高效率,而是选择你想要的生活,是简化,然后聚焦。
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成为怎样的人,心才能沉下来,才能够真正成为时间的朋友。
而现实中,许多人都在“南辕北辙”地生活着。明明想要的是这样,所有的行动却指向那样。心里想着“内容创业”挣大钱,却把不多的闲暇都用来刷朋友圈、逛淘宝、追80集的宫斗剧。写两行字就觉得已拼尽全力,参加个30天新媒体训练营就提过一个问题“能不能把别人的文章搬运过来稍微修改然后声明原创”。
马徐骏说,“我们所关注的东西,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你的时间有限,你的注意力非常宝贵,不要浪费在低质量的事物上”。
找到自己喜欢的、擅长的、非做不可的,给它足够的优先,时间的优先、注意力的优先,慢慢做,久久做。
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然后慢慢前行,坚定、耐心。
4.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值得你多做1%
松浦弥太郎在《100个基本》中写道,提高品质有两大条件:从容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态。当时间和心态变得从容,考虑会更周全,功夫也会下得更深。100%完成后,就可以把目标提高到120%或150%。
生活中的确有些事完成就可以,甚至做到七八成即可。但是,那些最重要的事情,那些属于我们生命“内核”的事情,一定要在自认为完成100%之后,再费点心思、花点力气,尝试继续往前推进哪怕1%。
那些更有价值的内容,往往就藏在那多出来的1%。
我有个前同事就有“多做1%”的习惯。我和她搭伴执行翻译任务时,我一完成任务就收工撒欢儿,她却总要多做一点点,听录音回放,查一下卡壳的词,写翻译笔记,请教前辈等等。不一定每次都全做,有时候可能只是花十几分钟做其中一两项,但绝不会像我那样“事来而心始现,事过而心随空”。
我们同年入职,我毕业的学校甚至比她还好一些,但是几年下来,她的口译水平已经甩我好几十条街,每次有重大任务领导都会第一个想到她。
我有个朋友,原来和我一样只是县城高中英语水平,最近却开始为一个研究机构整编国外顶级智库的分析报告。这活儿说起来简单,但我知道从选择文章、通读全文、选择核心内容到整理文字,全套过程下来,工作量实在太大。她却说很轻松,雇主反馈也很好。
我问她“你怎么做到的”?她说“你还记得我们约定每天读一篇《经济学人》的文章吗?”我记得,我也一直坚持,但是好几年下来并不觉得有什么太大帮助啊,法语仍然还是我的唯一谋生技能,英语还是停留在高中毕业水平。
她说,我原来读一篇短文都要花两三个小时,除了查生词之外,我还会去找背景资料,进行拓展阅读;画思维导图,分析作者的逻辑和论证过程;读不懂的地方,就去问英语好的朋友。这个过程很费时间,但特别有成就感。现在遇到几十上百页的智库报告,我也不害怕,也能很快抓到里面的核心要点。
嗯,我懂了。同样是读一篇文章,我也就是花半小时查查不认识的词而已。我只是想“读完”,她却要把这篇文章的价值压榨彻底。就好像遇到喜欢的人,我只想交换下眼神顺手撩一下,她却全力以赴想把人家融入自己的生命。
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你赖以生存的工作,你魂牵梦萦的事,你迫切想修炼的能力,都不是随随便便能做好的。
每一次,在觉得“完成”之后,先不要急着停下来,逼自己一把,往前推一点点,哪怕只是1%。
5.生活没有那么多痛快, 直奔终点才不是最短的路
我的闺蜜琳子有一句口头禅“完了就是好的”。她喜欢一气呵成地把事情做成,特别瞧不上那些做事瞻前顾后、慢慢吞吞的人,对自己的“豪爽、痛快”颇为得意,也从来不觉得粗线条是什么毛病。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方式似乎也没出什么问题,连领导也夸她“反应快、行动力强”。
但最近她突然觉得这样行不通了。随着资历渐长,负责的工作层次越来越高,不再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强调的不再是完成速度,而是思考的深度和质量。琳子说,习惯了直奔终点的冲刺,这种需要反复打磨、不断调整的任务根本做不好。
我特别理解她的心情。我过去也是这样,总是急吼吼地做事、一往无前地求完成,但最后效果都一般。后来才渐渐明白,现实生活不是武侠小说,哪有那么多手起刀落的痛快!
“反反复复、修修补补、停停走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痛快或流畅之类的感觉,从来不应该成为我们做事的目的,产品的最终呈现效果才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
“只想要一个结果”的破坏性还在于,因为太急于冲向终点,我们甚至不愿意花点时间磨磨刀、热热身,一味急匆匆地抢着跑,结果途中崴了脚受了伤,又急匆匆地下结论“这条路我走不了”。
世间的许多事情,并没有清晰可见、匀速推进的进度条。如果我们内心不稳,太容易半途而废,而废掉的,除了时间、力气和机会,更重要的是心志,是我们对自己的相信。
6.以慢为快,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即使在这个追求高效的时代,也永远不要把“快”本身当作目的。
成甲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里面说,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是以“结硬寨,打呆仗”的态度,花大力气攻克、打通 “知识阻塞”,实现融会贯通的效果。
成甲说,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其实还是二八原理。我们要以慢为快,其实是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我们的学习和做事,很少是一种线性或平面的进行模式,更多是一种立体的结构,这就需要我们提纲挈领,抓住那些要点难点,重点打击、集中发力。我们得舍得花时间和力气。因为这些要点打通了,后面的就迎刃而解。如果一味求快,往往会选择避开,而那些难点会反复出现,反而降低了效率。
知乎上常年有“一个人一年读几百本书是什么体验”之类的话题,有时候知友们会吵得很厉害。我曾经去问过我身边一个非常博学的人——老陈。他说,这个有可能,但是刻意追求就不必了。
我问他,你一般都是怎么读书呢?
老陈说,如果是为了写书,会先选择两三本这个领域的专著精读,这个会读得非常慢,一本书花上一两个月也是常有的,因为一些核心的理论、事例需要反复读,要做大量的笔记,要经常停下来思考。
但是,读完这两三本,基本的框架建立起来了,主要的观点和视角也掌握了,后面的十几本甚至几十本泛读就非常快了。一些书如果有电子版,甚至只用看看目录,然后用关键词搜索的方式阅读就足够了。
老陈说,大多数人做事的毛病不是太慢,而是太快。不要刻意求快,一件事做不快,很可能是能力还跟不上;能力跟不上的时候一味求速度,只会适得其反。应该先慢下来,打好地基,然后再逐渐快起来,这样的快才是有效率、有价值的。
还是那句老话“欲速则不达”。这里的“达”,应该是“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而不只是“到达重点”。
就像那首歌唱的,还是“慢慢来比较快”。
让葡萄慢慢晕开, 酿成芳香再醒来
有些事其实急不来
等知了蜕变归来, 等蝉声夏夜散开
急不来总有些人需要再等待
慢慢来会比较快, 来得快去得也快
烟火痛快到头来却空白, 用忍耐撑下来等待花开
慢慢来慢慢比较精彩
——梁静茹《慢慢来比较快》
首发于公众号“花间一本书”,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