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叫做《你的情绪为什么总被他人左右》,我基本上看完了,觉得写得挺好的,确实能够解释生活中很多事情。如果能够经常用里面的理论来反思自己生活中的行为,对自己的情绪觉察和表达应该会很有帮助。
比如说ABC理论。简短地说,A是实际发生的事件,C是个人的情绪感受,一般在人有情绪的时候,往往都会觉得是A处发生的事情直接让自己有了C处的感受,于是忙着责怪外界的人和事,对方如果是个有觉知的人,双方还不太可能闹起来。如果对方也是这样的惯常反应,遇上个暴脾气,甚至冲突继续升级。
但是真实情况是,还有一个B处。B处是我们基于个人的成长经历,个人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知识经验等种种个人因素而对事件形成的看法,这才是导致C处感受的根本原因。
但是由于情绪来得太快,人往往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自己在B处的想法,更不会知道是这个想法而不是事件导致了自己的负面感受,已经被情绪给裹挟了。然后在情绪的带动下,说话、行为都受到影响。如果这个人是事情不太挂心的那类型,也还好,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果是比较有觉知的,也还好,不大容易发生被情绪拐偏的事情。最难过的就是有点觉知但是程度还不够的,事后一般会反思自己当时的状态。这时候才发现,自己或多或少有点被情绪给影响了,处理事情不太智慧。
举个例子。我今天看学诚法师的《好好说话》这本书时,看到书里面的一个例子。说的是一个寺院刚建成,僧众的各项开支用度都比较紧张,甚至一些饭食都是附近百姓提供的。而此时寺院里的功德箱被偷了。同样的事件,有人会义愤填膺,觉得这个小偷真是太过分了。而寺院住持的想法是,这个小偷一定是走投无路了,才会打功德箱的主意。出家人平常见到贫苦人士还要布施呢,这个就当是修自己的布施心吧。
这就是B处的不同想法和信念,导致完全不同的情绪感受。当然,要能真切地了解自己的想法,本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难的是,即使知道了是什么想法导致自己受苦,即使知道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做起来还是难上加难。这就是为什么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件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打磨。
作者还举了一些例子,是大多数人都有的潜在的默认的一些信念,但是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这些信念会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让当事人不自知地陷入比较负面的感受之中。但是经过作者的分析,这些想法变得明显化了,今后遇到事情,当事人也许就会想到,自己是不是又被这些信念影响而导致了负面情绪,至少获得这个视角,就容易跳出当时的情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