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今年是71周年,我们站在和平盛世的年代,向先辈们致敬!
凡看过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的人,都难以忘记步话机员王成英勇牺牲时的那一幕——
当敌人将他团团包围时,他喊出了最后一句话:“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然后,扔下步话机,拉响爆破筒,毅然跳入敌群中……
王成的呐喊,令人血脉贲张;一曲《英雄赞歌》,更是荡气回肠。
正如歌中的念白所言:“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王成的艺术形象,是无数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形象的浓缩。最直接的原型,一个是喊出了“向我开炮”的步话机员于树昌,一个是抱着炸药包跳入敌阵的杨根思。而在于树昌之前,一个叫蒋庆泉的步话机员第一次喊出“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蒋庆泉的事迹被23军战地记者洪炉写成了报道《顽强的声音——记步话机员蒋庆泉》,可惜这篇稿子因故未能发表。4个月后,23军73师217团的步话机员于树昌也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敌同归于尽,洪炉以于树昌为主角又写了一篇通讯稿《向我开炮》。
后来,这篇报道被《英雄儿女》的编剧和导演发现,又结合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美军同归于尽的情节,塑造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王成。
电影中的英雄王成牺牲了,战场上的蒋庆泉却被炮弹炸昏后,阴差阳错的成了美军的俘虏。他先被拉到汉城的医院,后来转到釜山、济州等地的战俘营。
也就是“战俘”这两个字,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在蒋庆泉的身上,让喊出“向我开炮”的他隐名埋姓了半个多世纪。
据资料载,6064名志愿军归国战俘中700人被开除军籍,4600多人只承认被俘前军籍。2900多名共产党员中只有120多人保留党籍,但也分别给予了各种党内处分。
但是,无论是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还是国内的宣传材料,都曾记载他们在战俘营升五星红旗、以血肉之躯与坦克机枪对抗的事情。
根据蒋庆泉的档案,他所在的部队——23军67师政治部为他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使他只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幸运地保留了党籍和军籍。
1953年8月,蒋庆泉低着头回到了辽西的农村老家,娶妻生子,本本分分地务农,在亲人和乡邻的眼里,他是个普通的退伍兵,没有任何人知道,他内心波澜汹涌的隐秘历史。1965年电影《英雄儿女》上映,蒋庆泉一下子就在银幕中的王成身上,认出了当年的自己。他躲在屋里蒙着被子,大哭了一场!
国庆节前夕,我们一行五人,驱车来到辽宁省锦州市松山新区大岭村,在蒋庆泉的家中与这位志愿军老战士促膝长谈。
未进大岭村即见路边及天桥上有巨幅广告,上书“战斗英雄在大岭,向我开炮第一人”。
高个瘦削的老人蒋庆泉,皮肤黝黑,已经93岁高龄,但是精神矍铄。他向我们讲述了当年亲历的那场战斗——
“当年我们退到一个碉堡里,敌人用机枪封锁了射击口,向我们扑来。我用步话机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开炮!!”
步话机那头的陆洪坤焦急地问炸到你怎么办?蒋庆泉继续大喊:“别废话,向我开炮,快开炮。
“回忆当时的情景,蒋庆泉老人一脸悲怆:“那时候没想别的,就是让炮兵向我们开炮,把敌人也炸死。”
“这么多年,您老是怎么过来的?”
蒋老沉默了一会儿,断断续续地讲述了一些令人唏嘘的经历:
每到赶集日,我就推着一辆旧三轮车,拉着老伴去集市上贩卖自家手缝的鞋垫,贴补家用。1块钱一双的鞋垫,卖几十双的时候有,卖一两双的时候也有。
家离集市虽说只有二里地,坡度却很大,赶上下雪天,车翻过好几次。回家的时候,我一个人蹬不上去,老伴儿就下车和我一起推。路不远,却要推上半个多小时……
平时不出门时,我就在家写写回忆录和一些打油诗,什么“疆场吾失态,友失我还在;失阵陷囹圄,战俘名声坏”之类……
这样的日子,他艰难地度过了20多年。
“我也不承认自己是王成。我就说,我虽不是英雄,但也不是狗熊;我曾经是战俘,但我绝不是叛徒。”
被俘的屈辱感一直困扰着蒋庆泉。这使他对今天所得到的一切都感到满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央出台了落实朝鲜归国人员政策,锦州市民政局和组织部来了两个同志,宣布取消他的党内处分。
那一天,在战场上一滴眼泪都没流过的蒋庆泉,大哭了一场。
从那一年开始,民政部门每个月都会给蒋庆泉发放一定额度的补贴,一开始是4元钱,如今,蒋庆泉每月可得老兵补贴800多元,每年还有1000多元的医疗费。
政府要给蒋庆泉补偿和特殊待遇,老人都谢绝了,只提出一个请求:希望得到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那时纪念章已经绝版。总政治部得到消息,专门为老人特制了一枚参战纪念章。
“那一天,我身着戎装,登上主席台。我的老首长,当年志愿军23军政委,年逾百岁的裴周玉老将军,由两名战士搀扶着也登上了主席台。我大声报告:政委,我是志愿军23军战士,我的团长牺牲了;营长牺牲了;连长牺牲了;排长也牺牲了,现在您的战士蒋庆泉向你报到。”
裴老将军颤颤巍巍地将参战纪念章别到蒋庆泉的胸前,随即两位耄耋老人相拥着嚎啕大哭……
直到2008年,时隔55年后,远在江苏的陆洪坤费尽周折与蒋庆泉联系上,并相约在宜兴见面。2010年,战地记者洪炉得知消息后专程来到大岭村。半个多月后,洪炉把蒋庆泉请到北京,参加志愿军老兵纪念聚会,这才使蒋庆泉沉默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传播开来。
图片中的左一为陆洪坤,中为当年的战地记者洪炉,右为蒋庆泉。
在媒体的帮助下,蒋庆泉专程前往南京,见到了抗美援朝时他所在的201团副团长、后来曾任23军军长的黄浩(左)
英雄的身份公开后,蒋庆泉成了知名人物,经常有部队、政府机关、民间组织邀请他去各地作报告。
在给我们展示照片的时候,他津津乐道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比讲起自己的战斗故事要绘声绘色得多。
大岭村建成了战斗英雄展览室,宣传志愿军老兵蒋庆泉的事迹。
近些年,他也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爱心企业为他盖起了新房新院,志愿者给他送来了大彩电,大冰箱。此外,蒋庆泉坚持写作,初步完成了19万字的自传体战斗故事《从战俘营走来》。
告别蒋老,我们在新居前合影留念。
“向我开炮!”这四个壮怀激烈的字,是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们最真实的写照,是对英雄们至高无上的赞扬!“向我开炮!”曾感动了多少人,又曾激励了多少人,当勇士从心底喊出这句话时,甚至来不及多想,这句话体现着铮铮铁骨、敢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我双眼饱含泪水。老人家,可亲可敬的老人家,近乎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洗礼,经过炮火硝烟的考验,经过雪压霜欺的磨砺,您,93岁高龄依然坚强挺拔,我的心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