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第5章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
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途径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兹:兹,草木多益也,形声字。从艸,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如《素问·五藏生成论》:“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后兹延伸指“年”,如《吕氏春秋》:“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古代称草席,《尔雅》:“兹者,蓐席也。”如《史记》:“毛叔郑奉明水,卫康叔封布兹。”
兹也指现在、此时、这里。如《书·盘庚》:“兹予大享于先生,尔祖其从与享之。”
兹也指这个、此,如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总兹戎重。”又如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兹也可以作连词用,意为则、就。如《左转·昭公二十六年》:“若可,师有济也;君而继之,兹无敌矣。”
丧: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如《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丧也指死去,如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丧也指灭亡,失败。如宋· 苏洵《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丧也指忘记,忘掉。如《庄子》:“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斯文: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如:《汉书·叙传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宪章六学,统壹圣真。” 又如清代黄遵宪 《石川鸿斋偕僧来谒》诗:“斯文一脉比传灯,亦赖儒僧延不坠。”
斯文也特指文学。如南朝梁的钟嵘 《诗品序》:“降及建安 ,曹公父子笃好斯文。”
斯文也指儒士、文人。如《后汉书·应劭传》:“夫覩(dǔ 同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zhān)。”
斯文也指此文、此诗。如晋王羲之 《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也指文雅。清代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相公说得,老汉就说不得;今日偏要假斯文,说他一回。”
后死者:生者自谦之词。如唐·韩愈《祭十二兄文》:“维我皇祖,有孙八人。惟兄与我,后死孤存。”
与:音yù,参与。
全文理解为: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儒家认为“天”在赋予人生命的同时,也会赋予某种使命给某个特别优秀的人,这便是“天命”。他曾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作为君子,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使命。
孔子曾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他50岁时就知道上天赋予他的使命了。人一定要感知天命,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主动地体认、回应并完成上天的使命,成就自己圆满的人生。
孔子认为,自己肩负传播中华上古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天命所系,自可无畏无惧。
儒家认为,仁人志士应该以“修身、齐家、齐家、平天下”为己任,使天下“有道”。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假如早上“天下有道”了,晚上死去都愿意。
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现代人没有使命感,不知道自己活着为了什么,有些人一生苦心钻营,为了权势、利益而活,不但对社会毫无贡献,还在损害社会。
每个人都应该有使命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精彩的人生。
孔子背黑锅
周敬王25年,鲁定公15年,西元前495年,孔子当时57岁。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从卫国去陈国的路上,到了卫国的匡地时,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
事情的发生要从21年前说起。
公元前516年,周都的王子朝因叛乱失败携周室典籍流亡到楚国,据《左传》记载,王子朝虽然人在楚国,却不甘寂寞,一直和洛邑的余党保持联系,期望有朝一日可以卷土重来。
十年后,公元前506年,他遥控周朝大夫儋在洛邑发动叛乱,而且说服郑国出兵相助。郑国很快就攻下冯、负黍、狐人、阙外等六城。
王室为之震动,派人向晋国告急。晋国一方面派兵坚守洛邑,一方面指示鲁国出兵进攻郑国。
此时鲁国的国君是鲁定公,公元前505年,鲁国的实际操控人季孙如意刚刚去世四个月,季氏家臣阳虎就控制住了鲁国军政大权,这就是孔子说的“陪臣执国命。”
接到了晋国的通知,鲁定公不敢怠慢,立即命令阳虎出兵。这时的王子朝已经被乔装打扮的周朝武士刺杀于楚国,出兵的目的是教训不识趣的郑国。
公元前504年二月,在阳虎的主持下,鲁国派兵人侵郑国,鲁、郑并不交界,鲁军去的时候途经卫国,未行借道之礼。
班师回朝,路过匡地时,阳虎纵容手下士兵进行了一番劫掠,然后又大摇大摆地经过卫国首都帝丘,阳虎指使季孙斯和仲孙何忌自帝丘的南门进人,从东门出来,然后驻扎在东门外的豚泽村。
卫灵公大为震怒,命宠臣弥子瑕带兵袭击鲁军。卫国老臣公叔发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让人抬着自自己来见卫灵公说:“因为人家的无礼而效仿他,是不对的。当年鲁昭公流亡在外,您对他礼遇有加,现在却因为小小的愤根而掩盖过去的恩德,未免太不划算。鲁、卫本是兄弟之国,理应和睦相处,不能因为阳虎这个小人从中作梗就刀兵相见。”
卫灵公说:“难道咱们就这样咽下这口气?”公叔发说:“这是老天为了惩罚阳虎,让他多积累一点罪行,您大可拭目以待。”卫灵公听从了公叔发的建议。
果然,第二年,阳虎发动政变,失败后逃出鲁国到了齐国,被齐国囚禁后又设法逃出了齐国,接着投奔到了晋国,在晋国被赵简子收留。
当孔子师徒一行人走到匡地时,负责驾车的弟子颜刻(字子骄,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经追随阳虎西征,在看到匡邑的城墙后,兴许是触景生情,就禁不住用马鞭子指着大声炫耀:“从前我进入过这个城,就是从那儿打开缺口的。”
正巧这句话被匡邑的一个曾经目睹过阳虎暴行的老头听到了,老头再看车上坐着的那人,与阳虎一般高大魁梧,与阳虎一般前呼后拥,与阳虎一般带鲁国口音,最关键的是与阳虎长得很像!
“状类阳虎”的孔子与弟子们就这样被匡人围困了整整五天,孔子临危不惧,依然弦歌不辍,并且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庄子说:“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孔子之勇就是圣人之勇。
后来经过协调解释,再加上孔子派弟子去请卫国的宁武子,前来说明情况。当地人才放了孔子一行。
阳虎是个能力很强但阴险毒辣,唯利是图的小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和权势,他可以不择手段,不顾后果。
《孟子》曾记载阳虎说的一句话:“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在他眼里,为了利益,仁义算什么?阳虎逃到齐国想投靠齐景公时,大夫鲍文子就提醒道:“阳虎亲富不亲仁”。后来齐景公才把他囚禁起来,
据《韩非子》里记载,阳虎投靠赵简子后,曾问赵简子:“为什么我提拔起来的人后来都背叛我了呢?”赵简子笑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上有样,下学样,阳虎提拔起来的人也一样是个为了利益不要仁义的人,背叛恩人是个很平常的事。
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孔子对阳虎是深恶痛绝,他们的恩怨持续了30年。
孔子为他背黑锅的时候,他正在赵简子府上当差,当他得知这事的时候,不知作何感想。
历史上,很多文人为孔子抱不平,如苏轼的“戏子由”中写道:“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唯诺”。说的是阳虎和孔子见面时的对话情景。
清朝无名氏所撰《金瓶梅》的续书——《隔帘花影》中,有这样一句诗:“曾母投杼疑曾参,阳虎招尤误圣人”,可谓是千年来拥孔者对阳虎愤懑之情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