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一本书,我们明明对书中话题很感兴趣,但就是读不下去。
此时你恐怕会怀疑自己认知低下、不是真正热爱阅读、不是读书的料……但你有没有怀疑过,其实出问题的不是你,而是作者?
这是一个思想和文字可以轻易获得的时代,读者即上帝!如果作者的文字臃肿、乏味、晦涩,我们为什么要赋予它耐心呢?
因此,即便你头脑中装着整个宇宙,如果想通过文字把它们传递给众人,也需要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
而“下笔有如天使”的史蒂芬.平克,通过《写作风格的意识》,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如何避免失败写作的忠告,让我们一起聊聊:
01 写作是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是指在没有必要信息情况下,通过拆解成品,推导出产品的设计原理。
比如我拿到一辆坦克,先把它拆得七零八落,然后复制每个零件,再按照原来零件的位置,又重新组装起来。于是,我知道了如何制造一辆坦克。
学习写作,也应如此。而被逆向的,就是大师的经典文章。
我们常常读完一篇好文或一本好书后大叫:写得太好了!但我们经常忘记研究一下它究竟好在哪里,作者又是怎样协调、布置、调度各种文字的。
这是学习写作的思维盲区。
王尔德说:教育是令人钦佩的,但最好能时常记住,没有一样值得知道的事情是经教导而获致的。再牛的老师也教不好装睡的人。
所以,好作家首先要成为好读者,学会把好文章中的字词、结构、技巧、比喻化为己有,如同逍遥派的“北冥神功”。
我们看看平克是如何解构一篇优秀讣告的:
莫里斯.桑达克广泛获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儿童绘本艺术家......他周二在康乃狄克州丹伯里市逝世......充分地赢得赞赏,间歇地遭到审查,并偶尔被吃掉,桑达克先生的绘本,对于大约1960年之后出生的一代人——并继而对他们的孩子,都成为了童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充分地赢得赞赏,间歇地遭到审查,并偶尔被吃掉:绘本可以被“赞赏”、被“审查”,也可以被“吃掉”,这种修辞除了让读者会心微笑,也巧妙地把审查制度与读者的天真无邪并列,对那些反对桑达克在绘本中加入裸体图像的人,幽了一默。
并继而对他们的孩子:一句话讲了一个故事,一代儿童成长中满载对桑达克绘本的美好回忆,他们也向自己的孩子读这些绘本。这是对这位伟大艺术家最低调的致敬。
如果没有刻意关注与思考,我们如何能发现普通、平实的文字中,竟然还蕴藏深意?
毕加索和乔布斯都十分推崇一句话:优秀者模仿,伟大者剽窃。
如果你能将杰出作品的修辞、比喻、技巧,通过逆向学习据为己有,那这和师从写作大师有何区别?
02 写作需要视觉化
我们提笔写作,是因为有重要的事情要讲吗?
不对,在平克看来,写作,是因为有重要的事情要向人呈现。我们的目的,是要让读者看到。
为什么视觉化对写作如此重要?
我们是灵长类动物,大脑中1/3的部分专门负责视觉,要想真的弄明白或者感知到一件事情,我们必须要看到那些情景,感知到那些行动。
回忆一下,在相同的时间内,是看电影给你的印象深刻,还是读书呢?优秀的作家总能娴熟地运用视觉化技巧:
狄更斯形容一个人“双腿那么长,他看似另一个人在午间的影子”。
纳博科夫描述洛丽塔“噗通”掉进椅子说:“她双腿张开,状如海星”。
一位编辑苦苦寻找有才华的新晋作家而不得,谈到参加一个葬礼时的兴奋:“作家在葬礼上高密度集中,我觉得像是一头阿拉斯加灰熊在瀑布脚下,准备一把一把的把鲑鱼抓过来”。
一位心理学家解释激发作用在神经元中逐步构建,直到它爆发出来:“像煎锅里的爆玉米花”。
你看,即便你不知道什么是“激发作用”,什么是“神经元”,你也已经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就是视觉化的威力。
一个小女孩,她一只小手握着姐姐的手,另一只手惊险万分地拿着一大块西瓜——她正挣扎着让西瓜和自己嘴巴的小“O”型相交。
作者没有使用“乖巧”、“可爱”、“讨人喜欢”这样的形容词,但我们似乎亲眼看到了那种孩子独有的笨拙,欠缺协调的嘴巴,还有努力挑战自我的决心。
写作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用内心的眼睛来观看世界。
03 写作是与朋友对话
与朋友聊天,我们会注意他们的眼神、表情和姿势。朋友也可以随时反驳、插话和补充。这样的信息交流,因为有互动和反馈存在,并没有多少障碍。
但写作是后天培养和习得的一种假装行为:读者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当我们满怀善意用书面语言向世界传递信息时,口语对话中的互相体谅并不存在。
而且,任何写作都逃不过“知识的诅咒”:我们难以想象别人竟然不知道我们早就知道的事物。
这不是傲慢,看看有多少学富五车的专家,明明对一个问题有很深刻的见解,却无法向大众有效传达,继而被误读、曲解就知道了。
我们会忘记当初我们习得一个概念有多困难,都经历了什么,又是怎样最终学会的。就像一个醉鬼,因为神志不清,已经无法察觉自己神志不清到了无法开车的程度。
所以,要想通过写作有效传递信息,就要尽量避免误解,最好能用浅白的语言解释清楚深奥的概念。像与朋友聊天一样,营造一种对话感。
要找到这种感觉,可以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我会和朋友聊天时,使自己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吗?
我会和朋友聊天时,用一些“据称、几乎、差不多、一定程度上”等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词汇吗?
我会和朋友聊天时,大量使用术语、行话、抽象概念、深奥难懂的概念吗?
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完全有能力在写作中让读者参与对话。
与读者对话,读者与你就处在了平等位置上,这里有互动,有交流,没有抽象难懂的概念,也没有智商被碾压的挫败感,就像与老友聊天,轻松,愉悦。
平克说,对话感或许并不是最好的写作原则,但它能帮助你把写作这种不自然的行为,变得像我们最自然、最简单的两种行为:说话和观看万物。
04 写作需要后期制作
对话感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毕竟你面对的是思维方式与你完全不同的读者,而你恰好不会读心术。该怎么办?
寻找反馈、忘记后再读、重新包装。
把文章仍给家人、朋友、同事,拿出李白非要把自己的诗让老奶奶也读懂的气势,寻求反馈。除此,还可以隔段时间,等忘得差不多了回头再看,也许你会惊讶,这TM谁写的,啥玩意儿啊?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几乎是大家都知道,又都不重视的原则。
不要为修改自己的文章而羞愧,连平克这样的人物,也要写完一个句子修饰几次后再写下一个句子,整章修改一两次,拿到反馈意见后修改两次,从头润色两次,编辑再一轮一轮修修补补。
我们的大脑不是多线程的计算机,能把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已经够厉害了。只有先勾勒出轮廓,我们才能腾出认知能力润色,把文章改得优雅、有趣、简洁、清晰,符合大众审美。
改什么?平克有个建议: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陈词滥调。
举个例子:当你跟美国人谈及外交政治,他们就顿时变得目光呆滞。
这句话并没有问题,然而,总好像缺了点什么,如果改成这样:
你曾尝试跟一个来自纽约的人解释斯洛伐克联盟政治的微妙之处吗?我倒是试过了。那位仁兄几乎要注射肾上腺素才能从昏睡中唤醒过来。
是不是生动了很多?不假思索的陈词滥调,不但会让读者关闭想象的大门,甚至作者本人都会写得恶心起来。
这是否很耗费精力?当然!但如同一部优秀的电影,演员、导演很重要,但剪辑、配乐、后期制作更重要。
对你的文字负责,哪怕读者只有一人。
05 写作要保持一致性
修改过程中,我们已经明明把句子改得清晰、生动,可文章读起来还是起伏不定、漫无焦点、不相连贯。这就是文章一致性出了问题:读者不知道这个句子为什么接着另一个句子。
我们来看看自己是如何吸收一篇文章知识点的。首先,读懂一个句子,获得一个信息。然后,大脑开始寻找连接点,把这个信息和既有知识整合起来。最后,文字陈述在大脑中形成图像。
这种寻找连接的过程,是阅读文章每个句子都要重复的事情。如果找不到,读者不是失去耐性,就是自己提供一致性,曲解你的意思。
- 狗狗待售,什么都吃,并喜爱小孩。
- 我们不会让机器撕破你的衣服,我们会小心翼翼用手来做。
应该如何提高文章一致性?
平克认为,以层级结构组织起来的文字,读者是最容易吸收的。所谓层级结构,就是若干句子组成一个段落,若干段落组成一节,若干节组成一章,若干章组成一本书。
段落在读者脑中以一个个团块的形式存在,读者寻找连接时,更省力也更容易成功。
而且,最好把这些团块以一种自然次序串联起来,让读者能够预期在文章中会碰到什么。
例如,要讲解有关大脑的神经生物学和语言遗传学的研究文献,最好的做法不是按照研究的历史顺序排列,而是像把摄影镜头由远及近的拉伸,从一个俯瞰位置逐步向大脑靠近:脑部两大半球——脑部中间的大裂缝——脑部各个区域......
除了提高读者可预期性,文章主题、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要易于辨认,所以,作者应该顾忌读者的感受,用一致的方式提到每个概念,并解释他们的关系。线索要十分明显,绝不能让读者苦苦思索。
读者没这个耐心。
句子、素材、线索有N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但只有用一张秩序井然的大网把这些都串起来,读者才会读完你的文字之后,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图像。
你看,今天我们一起探索的5个写作小秘密就是这么简单:逆向、视觉、对话、后期、一致,不超过10个字。然而,如同E=mc²,哪个优美的公式不是简单到让人想哭?
伟任何伟大的事物,都是建立在简单但不为人知的秘密之上。
如果写作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那史蒂芬.平克绝对是一位权威又有料的老师,希望我的解读,让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