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王晓春老师编写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100个鲜活的教育案例,让我时而羞愧;时而愤怒;时而兴奋;时而柳岸花明;时而身临其境……这种种复杂的感受伴我读到了最后一页王老师对这一百个案例深入浅出的点评,让我茅塞顿开。往事历历在目:上课时同桌间因为对方的胳膊超过中线争吵起来;下课时,学生小跑着来向你汇报某某学生打架;学生上课随便小声讲话,课间追逐打闹,走廊内跑跳,屡禁不止……整天与学生打交道,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有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我掩卷长思,不禁扪心自问:我有教育智慧吗?我的教育智慧从哪儿来的?
仔细品读每一个鲜活的案例,自己才恍然大悟:原来我面对学生只是做了个管理者,缺乏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我感谢王老师,因为他的点评让我知道了:
一、教育智慧——来自于研究。
多年来我一直遵循:教育学生首先应做到爱学生。可为什么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班级里的几个“学困生”,我付出了比其他学生多几倍的爱心和精力,但还是见不到有多大的进步。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我没有把握好爱心和教育的互补互助关系。王晓春老师的话说得好:“面对一个学习障碍生,教师千万不要说教。那些话,学生都背下来了,甚至比老师还会说呢?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看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我经常以为爱学生就能教育好孩子,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除了爱学生,还应运用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遇到问题首先要想为什么,再想怎么办。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由,盲目采取教育行为,最终效果是不会好的。即使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仅仅靠老师的爱心和耐心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在平时的教育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和同学发生纠纷,不肯忍让,甚至动手动脚的男生。通过调查,我发现,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的是过分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有的是过分疏忽,孩子经常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中;还有的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问题等等。对这些孩子,如果没有一对一的仔细调查、分析和研究,花再多的精力也会觉得他们的进步微小。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因此,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案例,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而是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
二、教育智慧——来自于家校联系。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指出:教师躲不开家庭教育,指导家长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事情,甚至不是你做没做的问题,而是你怎么做得更好的问题。我认为家校联系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与信任。
1、尊重
由于家长和班主任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在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班主任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经验、思想和知识的互补,恰恰是双方自我提高的有利因素。事实上,班主任能够从家长身上得到大量信息,也能从家长的尊重中激起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责任心,反过来,很多家长又能从班主任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为班主任的师德精神所感动。这样,家长与班主任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共同完成把孩子教育成才的重任。
2、信任
目前在校学生的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最棘手的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家长没有教子经验的积累,对孩子的成长规律认识滞后,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导致许多错误做法,甚至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也与班主任存在着分歧。因此,我认为家长更要与班主任沟通,要让家长充分信任班主任,相信班主任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的心情是和家长一样的,相信班主任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
三、教育智慧——科学管理。
1、换位思考、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 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2、批评不是唯一解决学生问题的方式
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