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睡眠不佳,头脑微涨,太阳穴隐隐一丝酸楚。我深知在此状态下,干不了其他事,最适合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一直以来我都想写关于“麻烦别人”这个话题,今早刚好发生了一件小事,促成一桩心愿。
开篇先交代背景:我两年前回母校拜访老师,老师让我上讲台,给比我小三届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课后,许多学弟学妹加我的微信。除了个别的主动自报家门希望指点迷津,其他的我都不知道姓名,这两年除了给我点赞基本没聊过。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两年后的今天,在众多我不知名的学妹中,突然有一位,在微信上问我:“学姐,在吗?”
凭我多年来敏锐的观察,一般“在吗?”的下一句一定是要麻烦我。
果然,学妹说她今明两天要一个人去香港玩,酒店太贵,青旅害怕,想住我家。这是她加我微信以来,第一次找我聊天。
先容我理性的分析一下对方:
首先,从她的安全角度,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她是如何可以如此信任我,想到住我家?
其次,从我的安全角度,当年台下学弟学妹的面孔我早已没有印象,她未曾自报家门,我们之前也没聊过,难道我就会欣然接受这一请求?
其三,从时间安排的角度,今明两日的住宿问题今天早上才来找我。今天早上跟我说的,晚上就要住我家,这算询问还是紧急通知?即使她有心住,我有心接,万一我当天出差或者有其他安排,时间未免太急促。如果提前几天找我,双方就各自安排有商有量,会更显诚意。
其四,从人情世故的角度,难道她在向我提出请求之前,不觉得我会尴尬?还是说尽管会让我尴尬,因为她是后辈,前辈理应照顾后辈,所以无所谓?抱歉,我接受不了“我弱我有理”这一套逻辑。
人生中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住青旅,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独自旅行,第一次面试,第一次做项目,第一次打比赛......不能因为自恃有家庭和学校的保护,就把象牙塔外的世界妖魔化。人生应该多多的尝试,多多的失败,从而发现多面的自己,无限潜力的自己。我翻过了一座山,即使在这座山之后什么景色也没有,但我已有足够的勇气挑战任何一座山。这样,当你回头看看那些惊慌害怕,那些预设的假想敌,又算得了什么。
最后,我回复那位不知名的学妹:“快点长大。”
不要去麻烦别人,好吗?也许这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件好事。
麻烦别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做事情,一种是问事情。
我刚到香港那会儿,经常QQ微信上炸出来平日不曾往来的同学或朋友。
开头通常是例行寒暄 “在吗?” “好久不见。” “我昨晚梦到你了。” 下一句往往是:“iPhone上市了,这边买不到......” “你帮我看看这款钱包/香水/粉底液.....” “你回家给我带个iPad。”
讲真,我是去读书的,不是干代购的。而且,咱们好像也没那么熟。
也许刚开始会耐不住心软,偶尔帮忙,但是久了你就会发现,真正了解你体谅你的朋友,根本不会开口。反而,当你主动问他们要买什么的时候,他们会说:“别麻烦了,你人回来就行。”处理这种事,大家心里都明镜似的。所以,我的原则是,我不代购我免费送,至于送谁送什么,看我心意。
工作后,经常会碰到有人请我帮忙翻译。术业有专攻,这一点我是接受的。但是,我发现一些常识性英文,比如合同双方公司的名称,这种订立合同之前宣传彩页上一定会出现的内容,也要找我翻译时,我是拒绝的。如果自己应做的工作,即使再简单的部分也要麻烦别人去完成,心安理得的开口,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与废人何异?也许刺穿现实会使人不悦,但我不能帮别人养成什么都不学、不了解最后被淘汰的结局。
这件事之后,我和同事分享了自己之前在一家公司实习的经历,当时的team leader是前迪士尼亚太区财务总监,他曾告诫我:“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一个成年人可以有一百种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但面对问题时,仍有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麻烦别人。”
同事听了之后很有感慨,说:“之前习惯了不懂不会的都问别人,觉得顺口问一嘴也没什么,现在才发现这无形中体现了人与人的差距。”
前几天,同事跟我说:“C,我觉得你上次说的很对,回去之后我反思了自己。刚刚有同事的朋友问我调户口的事,她一问我就生气了,过去这么多年我也没印象了,而且这个在网上随便一搜就会知道的......”
看来,一个人的习惯真的会带动身边的人。
不知自己从何时开始,渐渐养成尽量不麻烦别人的习惯,努力做一个异类。也许会很累,也许一个细节错漏了要推倒重来,但是正因如此,每一分骄傲都踏踏实实。
如果在日常事务上可以做到不麻烦别人,那么在感情上做到这一点就不容易了。
人类,特别是女生,在这一点上总是脆弱的。
比如,学生时代,女生总是会手牵手去上洗手间。即使新陈代谢的时间点不一定契合,也要陪伴互等。我原本以为这件事在学生时代之后就会完结,但是没想到在工作后,也会有女生向我抛来“一起去洗手间”的橄榄枝。
同事Eva最近怀孕了,刚好这几天她丈夫出差不在家。
某日,她开口问其他女同事“要不要一起去洗手间”。其实,我们办公室距离洗手间大致20米。
同事薇回答:“刚刚不是陪你去过吗,你自己去吧。”
她把目光投向了我,看到她睁圆的瞳仁,我不忍拒绝,说:“我刚好要去茶水间,顺路陪你走一段吧。”
我们慢慢走到了茶水间,我问:“Eva,你今天有点反常,是害怕洗手间路滑吗?”
她说:“也不是,只是觉得,今天有点lonely。”
我:“lonely啊,真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
Eva:“C,如果你觉得lonely的时候,会做什么?看书吗?”呀,还真不是呢,没想到我的形象这么学院派。我心里一丝小窃喜。
如果一个人的lonely不能做到不露声色,一定要同别人分享心情的跌宕,会不会使一个人的负担,变成两个人的负担?
如果一个不是那么熟的人同你哭诉自己悲惨的经历,你会不会觉得尴尬?
如果在公车上,你给一位盲人让座,他坐下说:“可是我还没有工作。”你该如何回答?
似乎,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麻烦别人也是拉近彼此距离的一种手段。得寸进尺,人之常情。你也可以说,这代表咱们关系更近一步。人是复杂的社会动物,冷热亲疏,不容易拿捏。只是有时候,为了避免给别人带来尴尬,可不可以收起自己多余的情感?注意,这里是“别人”。
你帮人,人帮你。如果双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么“帮忙”和“麻烦”只是以彼此情谊为筹码,一方对另一方的施恩。这样,双方都不自在。
终有一天你会明白,人和人之间想要保持长久舒适的关系,靠的是共性和相互吸引。而不是压迫,捆绑,奉承,和一味的付出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