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不会忘记下面这一幕……
那天女儿在琴行大厅随手弹了一首钢琴曲。是我新教她的钢琴曲“天空之城”,我采用的是辛笛应用钢琴教学法,改编了左手伴奏。只两节课下来,就能轻松的将这首曲子表达出来了。有点出于我的意外吸引了不少听众。突然人群中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说,大姐姐弹得真好听,我长大也要像你弹得这么好听。旁边的一位妈妈说,能把一首曲子的感情表达的那么到位,真是难得。接着鼓励和赞赏的掌声想起来了…那一刻我觉得很欣慰,是因为女儿的琴声给别人带来了快乐,更难得的是她很享受学钢琴的过程,懂得用钢琴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也借这掌声送给你们,送给自己,送给每一个用心教琴学琴的人们。
谈起学钢琴,有太多的感触。跟家长们孩子们有兴趣学钢琴的成年人分享一下。
身边有不小人,对于钢琴学习是没有目标的,只认为考完了十级就万事大吉认为功夫学到家了。但是学琴,是否可以终结于十级完成之后?答案显然是不能的,那么填鸭式的学习,赶进度过关一样的考级拿着手里的证书却弹不出一首像样的曲子。弹得出来或曲子感情把握不住。有的学生和我们沟通过,年纪大约都在初高中,手里一张十级证书并不能给自己增光添彩,反而羞愧难当的告诉老师说,现在不会弹了,但是羡慕那些能弹自己喜欢的歌曲的人,想重新学。唉,多可惜。浪费了数年的美好青春,到头来一场空还是羡慕别人。我们家长和老师也要好好反思一下这个问题吧?怎样来教?怎样来学?教些什么?学些什么?怎样能避免学了那么多年刚琴,却不会应用钢琴来表达自己和音乐?
当今中国的基础钢琴教育,不会弹钢琴的学生们太多。甚至不会弹钢琴的老师都大有人在!美妙的钢琴学习,有些老师在一旁敲着教鞭呵斥学生。为什么总弹错,学生愁眉苦脸。一些孩子机械的,木然的看谱,演奏。日久生厌。从而形成了“老师烦学生弹错,学生不喜欢弹琴,家长恨孩子不争气”的现象。有些……钢琴老师都会把“哎呀你家孩子就是基础不扎实”“还要培养好的习惯”类似的话放在嘴边。可是什么是真正的基础和习惯呢?例如很多人认为“一本正经而严肃的,弹的又响又快,并且不卡顿”就是弹得好。就是基础和习惯。这有点偏离吧?什么时候钢琴的欣赏居然偏离了“我觉得他弹的好”的欣赏轨道呢?
在这里要给大家提出一个正确的观念:能够打动我的,我觉得好听的,我喜欢的,就是优秀的钢琴演奏。那么“好基础和好习惯真正指的是什么呢?
应用钢琴教学法认为,一个学琴者真正良好的基础和习惯,乃是有对应其年龄的音乐欣赏能力,表达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统称为音乐素养。不论学琴者年龄大小,阅历丰富与否,和其音乐综合素养并没有直接联系,这是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的示范,引导和培养,长期的熏陶才能逐渐形成的。
我们可以考虑一个简单的过程:学琴者聆听老师演奏,用心感受,用语言或者绘画表达出所听到的音乐内涵,然后再倾听老师的分享,长此以往拥有了较为丰富的感受能力,然后再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老师用音乐表达心情的方法,去用简单流畅的旋律,搭配正确的和弦,形成完整的曲子,进而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能够完成现代流行音乐的作曲,形成带有自己风格的,丰富流畅的,钢琴演奏/弹唱/伴奏/即兴技术。应用钢琴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弹唱”。
不论是初级教育阶段对应的低龄琴童,亦或者是成人零基础学习者,都能轻松的用这种学习方法学好钢琴。懂的运用钢琴才是最重要的。这种钢琴运用教学法,可是了解的人不多。在实践教学中,这样学起来就轻松易懂了。能够喜欢上钢琴,能够自主地开心地享受音乐的乐趣。让钢琴和音乐成为其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试想象,这是否才是我门真正学习钢琴的追求和意义呢?择其师,信其道!学习钢琴最怕走弯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共学习共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