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时空气湿漉漉的,远处的树木和群山都被笼罩在缥缈的雾气中,颇有些水墨画的悠远意境。暑假的第六天在一碗糖水搭配一块油饼的早餐中静静拉开了序幕,这样稀松平常。记完今日份的单词后,不知道要干些什么了。收藏的新剧看了两集,目前没有往下看的欲望,静坐了一会儿,便拿过桌上看了一半的《蒋勋说宋词》,打算今天上午一气呵成把它读完,翻完最后一页后,墙上钟表的指针过了十二点,我放下书,长叹了一口气,觉得回味无穷。人道:“山中无岁月”,我觉得书中也无岁月。读书时,时间在翻动书页的指尖上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书页翻过大半,光阴也静静溜走,然而我并不觉得惋惜。
关于诗词,我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主要是针对我自己而言。之前上学时背诵诗词主要是为了完成课业,为了老师提问时不会因为背不出而被罚站,考试时不会因为默写不出名句而丢分,这导致我小学和中学期间一度对古诗词都不怎么感兴趣,考试时一做到诗歌鉴赏就头疼,完全get不到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现在的我,可以说是与古诗词的学习彻底say goodbye了,可是我却爱上了古诗词。扔掉应试教育压在古诗词上的那些包袱,我反而领会到了古诗词无与伦比的魅力。古诗词中所描绘的风花雪月、四时美景令我震撼,古诗词中所传达出的离合悲欢令我动容,我开始真正对古诗词产生好奇与热情。我想要了解手边所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的作者的生平,这首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我越来越能从这些古诗词中找到共鸣,越来越意识到,这些古诗词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共同情感,在历史长河中颠簸流离,传递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与精神。这些古诗词里有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臣子对君主的忠诚,男子对女子的爱恋,过客对美景的赞叹......不管过去多久,只要我们拿起一本诗集,读到一首诗词,都能从中窥见我们自己。
我不必再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去背诵一首诗,我开始主动去探索诗词的世界,去体验诗词中所包含的那些画面、声音、韵律和气味。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曲子,我常常感叹,诗人是如何做到做到“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的,这短短几行文字,凝结了诗人的精魂,我为自己能不付出任何东西就能体味这些诗词创作者的心境和人生感到庆幸。正是因为抛却了外在的功利目的,我才真正沉浸到诗词之中,对诗词达到了纯粹的喜欢。
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处于读不进去书的状态。我想做到每读完一本书都能有真正切切的收获——和他人交流时能够做到谈吐不俗,写文章时能很轻松地引经据典,老师问起时能得意地表现自己......出于这些功利目的,我很难真正将自己投入到阅读当中,我变得越来越焦虑,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中,越来越厌弃自己。终于,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仍旧一无所获之后,我开始进行自我反思。读书不是一件可以急功近利的事情,阅读的回报也不会像饿了吃完东西后就马上饱那样会立刻见效,它需要我静下心下来,抛却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书中的世界,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角色进行对话,阅读的快乐在于阅读本身,而至于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那是阅读带来的附加效益,一味追求外在目的,最后反而会一无所获。遗憾的是,成人的我竟然忘了小时候就懂得的道理。日益浮躁的心境让我迷失了方向,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味追求回报和效率,结果往往最后得到的很少,失去的却很多。
最后说回诗词。现在的我会花很多时间读诗词、抄写诗词、了解感兴趣的诗人生平。我把了解诗词的过程看作是一种享受,那种感觉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繁华也有荒凉,有团圆也有分离,有丝竹管弦也有幽静山林,有月华如练也有春风十里......通过诗词,我可以穿过千百年的时光,和李太白花间对饮,和杜子美经历战乱流离,和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和苏东坡看江山如画,和李清照东篱把酒,和辛弃疾并肩看青山妩媚......再也没有什么比诗词更能够让我接近古人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再也没有什么比诗词更能够让我在浮躁的尘世中寻一方幽静之地,与我的心灵来一场深刻的对话。
有时候我也会贪婪地想诗词究竟带给了我什么,只是我往往说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当我在春天立于檐下看春雨如丝,自然而然地吟诵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时候,当我观桃花灼灼盛开,自然而然地吟诵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时候,当我和好友告别,自然而然吟诵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时候,当我在春天即将逝去,自然而然地吟诵出“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时候,当我在夏夜仰望头顶的璀璨星空,自然而然地吟诵出“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星河”的时候,当我感慨人生短暂,自然而然地吟诵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时候......我知道,古诗词所带给我的,是对美的敏感与细腻,是对万物的热爱与悲悯,是对自我的探索与审视,古诗词所带给我的一切,将使我终身受益。
人活一世,身心都要有所寄托才行。人类不是只追求生理满足的动物,我们追求人生的意义,向往精神的富足。功名利禄这些外物的确是世俗用来衡量我们价值的依据,可是这些外物终究太过脆弱与善变。因此,在保持适当的功利心的同时,不妨将目光放得再长远一些,将生命的境界再拓宽一些,追求一些更为深刻长久的东西,方不负这渺小短暂一生。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纯粹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