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当你强的时候,周围都是好人。

当你弱的时候,周围全都是坏人。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你去菜场买菜的时候,你只看一眼,同样的蔬菜多少。卖家越少,价格就说的越死,不能还价。

你若问多少钱。

他知道,你要。和你抬高价格。

做事情,你缺什么,什么最贵。

你不需要什么,什么价格就下来了。

只有埋头去学一门在社会立足的技术。不断完善自己,会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曾国藩传》有以下建议:

1、要成就一番事业,要脸皮厚,不能有玻璃心。

2、你相信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崇尚笨拙

朋友小孟下岗了,想去学习一门技能,养家糊口。

小孟已年近不惑,要从学徒学起。周围的人,都嘲笑他,多大岁数了,快当爷爷的人,又从学徒学起,丢人。

小孟不管这些七嘴八舌的风言风语,一门心思学技术。

晚清名臣曾国藩。

他和他的父亲曾麟书多次出入科举之场。然而屡考不中,每次都是名落孙山。

这件事成了荷叶塘百姓的笑谈。

每次考试出榜时,有人是来看成绩的,有人是专门来看这对父子的。

就常有一帮闲人来围观这对父子,对他们指指点点。

然而这对父子的主心骨——曾玉屏就认为老曾家总会出一个读书人。

他发誓非要自己的孩子出个读书人。

摆出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势。

儿子不行供孙子,一代一代总会有一个秀才的。

他们父子成了一乡人的笑话。

他们却心中坚定自己的目标。继续参加考试。

曾国藩屡试不中,还被作为文理欠通的“典范”,悬榜以示后人,这下丢人丢到家了,全省通报批评。

曾国藩坐在家里不出门,闭门思过。

我的文章差,文理欠通,差在那里,他把自己以往科举考试所做的文章与科举考试的典范文章,拿出来一一对比,纠偏。摸清科举考试文章的应试要求。

一路高歌,升入翰林院。

曾国藩并不聪明,坊间曾有传说,一日一贼坐在其房梁上,准备等他熟睡后,进行偷窃。

他在家背《岳阳楼记》,老是卡壳背不出来,这贼急的什么似的,你真笨呀,还读什么书,听我给您背一遍,背完后扬长而去。

虽说是坊间传说,曾国藩第七次才考中秀才,也说明一个平凡人,不能属于天资聪慧之列。

而他取得的成就是非凡的。他知道“笨”,他就下“笨”功夫,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做事不留死角。

学技术也是这样,肯下苦功,勤思考,不论年龄大小,总会在这个社会立足,能养家糊口。

技精,又勤快,钱不会赚不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