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孩子变得不想去上幼儿园了,每天早上都一脸的痛苦,问他为什么,他说有同学欺负他,我的第一反应是幼儿园也有校园欺凌了?后来了解不是这么回事。
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学会说“欺负”这个词的,显然他并不知道欺负的准确含义。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玩具什么的,没有人和他抢。在学校,他得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礼让与合作,并不能由着性子来。他把小伙伴对他的拒绝,当作了欺负。我对他说,在幼儿园,要和小伙伴处好关系,要礼让。他不懂礼让是什么意思,我就说做到不打架、不骂人。他说他不会呀,我加了一句:要做到不生气,常微笑。
这个学期他班上增加了十个小朋友,三十多个,挺多的。孩子多了,空间就挤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之一。我曾经涉足过拉康理论,拉康说过,在孩子三四岁时,有个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脱离,就是他说的言语与他心中想表达的并不能对应。孩子说想要妈妈抱,其实说的是他需要妈妈的爱,可能陈述的是妈妈对他不够好、他没有安全感的事实。孩子说有人欺负他,表达的是一种心情,与具体的欺负行为无关。
与他继续交流,才知道,他希望回到老家的小山村去。过年的时候,带着他回了老家,那里有郁郁葱葱的山,我带着他在山间小路驰骋奔跑;那里有房前屋后的小伙伴,他从这家窜到那家,体会到邻里之间的乡情与热情;那里有鸡鸭鹅牛羊,他经常看着几只鸡打架而发呆。那里,他体会到了空间的辽阔,自由的奔跑,游戏时的开心。回来的时候,他一脸的不舍,眼里还眨着泪水。
他过年时才体会到的这些,是我从小陪着我成长的环境。没想到,时过境迁,倒成了他的奢侈品了。他回来后,经常对我说,他还想回老家,想在那里变成老人。我没想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有欣慰,也有辛酸。
孩子对于自由的向往是一种天性。城市的人群与繁华并没有让他们更加自由,反而是一种束缚。他们也许玩具更多了,物质条件更好了,但失去了一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失去了大自然、失去了邻里之间的融洽。
对于这种现状,我有种无力感。城市在快速地形成,而文化与教育却大大地落后了,人们只能通过故园而回望,而孩子成了牺牲品。更多的孩子在电子品的陪伴下长大,他们的快乐建立在机器的身上。
是的,人总要适应变化的,不是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我对他说,在小山村,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很多小伴伴,过了年,他们与他一样会跟随父母去远方。现在大家打工都带着子女在身边了。山村现有只剩下爷爷奶奶这样的老人了。对于变化,要学会适应,而不要因为失去什么而耿耿于怀;对于幼儿园的伙伴所犯的一些错误,在学会甄别对错的情况下,要学会宽容,而不是经常跟老师告状。但这些,他现在还不太懂,只有以后慢慢调教了。
给他自由,也包括自由的成长空间,让他自己去摸索去玩去决定。因为孩子的能力,就是在动手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的自信,也是在自己做事的时候培养的;孩子的自主意识也是在父母放手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养成;孩子对自我良好的认识与肯定,也是在身心投入的过程及其劳动果实中确认的。所有这些优良品质、能力,都是孩子将来成功的基石,缺一不可。而这些,都是在父母充分给孩子自由成长空间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自由是创造力的前提。一个处处受禁锢的孩子,一定是个心灵扭曲的孩子。
孩子说的“欺负”其实很有童趣,只是他不知道被城乡间造成的鸿沟小小地绊了一把。给予他更多的自由,营造更加自由的空间,弥补城乡间差异造成的鸿沟,是我现在想做的事。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