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个性懦弱,是小升初时,没有跟父母争取到去考私立学校的机会。讨厌自己没有跟他们抗争的勇气,随了他们的意。大概是不愿承认太懦弱,我把因归到了我的名字上那个“艳”字,觉得它太俗不可耐,懦弱卑微。后来因户口本和学生档案里的字不一致,我坚持让家长去派出所把“艳”字改成了“燕”。长大后虽也知道是我迁怒于它了,可多年来看到别人把我名字的“燕”字总写成“艳”,我还是会不舒服。只是近几年心里波动小了,却也还是有些小在意。比如13年跟李老师研修时,老师也常会写成“艳”。我就没敢吱声,把心里的那点不舒服解释成,这是对“艳”字的脱敏,彻底解了这点心结也好。没准儿是老师故意这样写我名字的(毕竟我跟老师写过这段经历),又比如每天在各小组打卡时,都要在挂着“艳”的名字上挂上,每看到这个字心里还是有波动,就跟自个说“矫情个什么劲儿啊!至于嘛!”瞧~我就是这样找理由回避的态度。本来说出来也没啥事儿,我知道却做不到!
后来体会到作为一个普通人所谓的与人为善更多的是害怕冲突,以牺牲自我感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迁就讨好别人。本质上还是个性懦弱所致。又想起一个笑话,还记得去店里修眉毛,告诉店员给我把眉毛留出高的眉峰,我要让自己看起来凶一点只是没管用,人们见了我还是“夸”我好说话,事儿少。于是又从学会说“不”开始,只是本性确实有点难改。我还是觉得根在“似乎渗到骨头里的不自信”。
看了阿伦森效应实验,有点吃惊。对于大部分都讨厌的先褒后贬,我们上学那会儿老师用的最多。我知道自己是厌恶的,可我在日常中也是用的最多的。关于阿伦森效应的经典小故事也早看到过,却没有在生活中运用过。缺乏思考!没心没肺啊!肤浅!虽不愿意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