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更加成熟理智的唐僧、悟空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的回目为 “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以下是这一回的故事梗概、核心要旨及经典章句诗文:

故事梗概:唐僧师徒四众在八大金刚的护送下返程,观音菩萨查看唐僧所受之灾,发现距九九八十一难尚缺其一,于是命揭谛赶上金刚,让他们将师徒四众连同马匹和经卷坠落在通天河西岸。师徒四人来到河边,当年驮他们过河的老鼋现身,再次驮他们渡河。途中,老鼋询问唐僧是否向如来佛祖打听自己何时能脱壳修成人形,唐僧这才想起自己忘记了此事,老鼋一气之下,将他们翻入河中,经卷也被水浸湿。上岸后,师徒四人在高崖上晒经,部分书页被石头粘破。此时,陈家庄的渔人认出了他们,陈澄等人盛情款待。夜至三更,师徒四人离去,最终八大金刚接他们回灵山。

核心要旨:此回通过唐僧师徒经历最后一难,强调了修行过程的完整性和必须遵循的规则。九九八十一难是佛教修行中对磨难和考验的象征,缺一不可,只有历经所有磨难,才能真正达到圆满和归真。同时,也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唐僧忘记向如来询问老鼋之事,导致老鼋发怒翻船,这是对他疏忽的一种惩罚。此外,还传达了一种 “天地本不全” 的哲学观念,正如悟空所说 “天地本不全,经文残缺也应不全之理”,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完美,不完美也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经典章句诗文:“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必须苦练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还。莫把经章当容易,圣僧难过许多般。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这首诗强调了修行的艰难,需要坚定信念,刻苦修炼,才能战胜邪魔,修持正法,否则稍有差池就难以成功。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已经进入了小说百回本的尾声。

古人有对数字的尊崇和信仰的再现,如数字9就是单数中阳数最大的数字。而九九八十一,则象征着一种至高、至大的圆满。

如我们农历的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敬老节。

王维的那首,据说是在河南云台山写就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例证。

而这一回中九九八十一难,八加一又是九,所以是三九,在古人心中更是某种神秘的力量,更是有敬畏之心,即便今天我们也仍是如此。

观音菩萨普观天象,便问诸佛菩萨,给唐僧总结了一路上降妖伏魔经历的劫难,一算发现只有八十难,还差一难。

于是马上通知了金刚力士,正是手眼通天,立即将护送唐僧的队伍落下尘埃。

这一段还有些谐谑处,就是八戒和沙僧等的反应。

八戒和沙僧的反应充满生活化的吐槽,既符合人物性格,也让 “补难” 的情节多了几分诙谐。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 中,相关对话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原文如下:

八戒呵呵大笑道:“好!这正是想快却偏慢。” 沙僧道:“好!想必是我们走得快了些,叫我们在此歇歇呢。”

大圣道:“俗语说,十日滩头坐,一日行九滩。” 三藏道:“你三个且休斗嘴,认认方向,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沙僧转头四望道:“是这里。师父,你听听水响。” 行者道:“水响莫非是?” 八戒道:“他祖家可是流沙河。” 沙僧道:“不是,不是,这是通天河。”

三藏道:“徒弟,仔细看看在河岸哪一边。” 行者纵身跳起,手搭凉棚仔细察看,下来道:“师父,这里是通天河西岸。” 三藏道:“我记起来了,东岸边原有个陈家庄,那年到此处,亏你救了他儿女。他们深感我们,要造船相送,幸亏白鼋伏渡。我记得西岸上四无人烟,这番如何是好?”

八戒道:“只说凡人会作弊,原来这佛面前的金刚也会作弊。他奉佛旨送我们东回,怎么走到半路上就丢下我们?如今岂不是进退两难!怎么过去!” 沙僧道:“二哥休要抱怨。师父已修得正道,先前在凌云渡已脱了凡胎,此番断然不会落水。让师兄同你我都施展出摄法,把师父驾过去便是。”

行者却频频暗笑道:“驾不去!驾不去!”


悟空已经识得了是如来佛主的意思,所以有此一难,显得特别的通透。

而唐僧在这一回中也是在灵山忘形,忘记了当年在流沙河答应老鼋的故事。没有记得跟佛主问询老龟寿延几何。所以,这就为这一难降落尘埃,又路遇通天河,继而无人得渡,而又遇见老鼋,当四人连白马及经卷都上了龟背的时候,一旦问其前因,而唐僧不能答,于是老鼋恼怒,把他们四人都落入通天河中。幸好唐僧已经脱去凡胎,原文说如果是以前,那么唐僧早就沉底了。

被老鼋落水,又遇到通天河东岸的陈家庄人士,当年被观音菩萨水池里鲤鱼精坑害的百姓,当年要成为祭品。

当年鲤鱼精要吃掉的孩童,一个叫一秤金,另一个叫陈关保。

陈关保是陈清的儿子,一秤金是陈澄的女儿。因通天河里的鲤鱼精灵感大王每年要吃一对童男童女,否则就让村里降祸生灾,当年正好轮到陈清和陈澄家献出自己的孩子。不过,孙悟空和猪八戒最后变成他们的模样,代替他们去祭祀,从而引出了后续的故事。

所以,西游记的故事在这一回中体现了一种轮回,而且也总结了唐僧这一路的降妖除魔故事。堪称经典。

最后,唐僧在石头上晒经书,结果不小心经书粘在了石头上,有一卷破损。而悟空告诉师傅,天地本不全的人生终极真谛。

这四人最后被这陈家庄,挨家挨户的要拉回家接受宴请,更是桌席不断。但是,八戒已经不是原来的八戒了,他已经不像原来那么大肚食肠。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中,对八戒吃不得的描写如下:

三藏自受了佛祖的仙品仙肴,又脱了凡胎成佛,全不思凡间之食。二老苦劝,没奈何,略见他意。孙大圣自来不吃烟火食,也道:“彀了。” 沙僧也不甚吃,八戒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行者道:“呆子也不吃了?” 八戒道:“不知怎么脾胃一失就弱了。” 陈家庄人以为呆子客气,又纷纷来劝。八戒笑道:“我的蹭蹬!那时节吃得,却没人家连请十请;今日吃不得,却一家不了,又是一家。” 饶他气满,略动手又吃过八九盘素食;纵然胃伤,又吃了二三十个馒头,已皆尽饱。

可见,八戒虽然尽力去吃,却大不如前,他已经成仙了道,不是之前的凡胎人物。

而这一回,最经典的还是后面,唐僧感受到这家家户户都要邀请,正可谓是盛情难却,他估计也是想到在九十七回中在寇员外家的种种遭遇,也是怕夜长梦多、既然真经在手,更是没有理由迟疑在路,他跟悟空一商量,而行者更是力挺唐僧。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中,唐僧的原话及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的相关内容为:“三藏道:‘悟空,这里人家,识得我们道成事完了。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恐为久淹,失了大事。’”

一路经历了这么多苦难,灾祸,唐僧更加成熟,悟空也更加理智,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开悟得道,可见一斑。

于是,师徒四人,趁着夜深人静,直接悄无声息的出发东去回大唐之路……

——力 2025年10月23日 乙巳年九月初三 霜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