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斯通纳是1910年进的密苏里大学,那年他十九岁。求学八个春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的时候,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职位,此后就在这所大学教书,直到1956年死去。他的职称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级别。修完课后对他记忆犹新的学生寥寥无几。他死后,几位同事向学校图书馆捐赠了一部中世纪的文献手稿,权当做对他的纪念,这部书稿也许还能从珍稀古籍典藏库里找到,书上写了段题记:“敬赠密苏里大学图书馆,以缅怀英文系的威廉·斯通纳。诸位同仁谨记。”
《斯通纳》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斯通纳)的一生及逝后的世界。整本书就如同开篇这般,叙述了斯通纳平凡的一生,从农民的儿子进入农学院开始,大一边工边读,庆幸着期末分数均在中等,大二结束开始自我觉醒,自己选择课程,安排兼工和自由时间,到大四做出人生第一个重要决定决定从农学院转到文学。硕士毕业决定继续留在大学,在教授的帮助下边教学边攻读博士,同时在那一年意识到,他和父母已经逐渐形同陌生人。一战爆发,身边朋友劝说一同入伍,思考再三决定留下,拿到博士学位那年,朋友战死,第一次直面死亡的思考。接下来,与妻子相遇,结婚,育女,与岳父借钱购买房屋,不停兼课赚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在那几年里还遭遇了导师和父亲的离世。中年过后,因出版书籍评助理教授,成为资深教师,因为一学生学业的原因开始了与同事直至逝世的明争暗斗。找学生情人,到情人离去,妻子借女儿报复,女儿结婚,珍珠港事发女婿上战场牺牲。晚年在退休的争斗中发现患癌症,妥协退休,不久与世同辞。
斯通纳的一生一眼看去是那么普通的一个故事,没有艰苦的奋斗,没有励志的辉煌,没有万人崇拜更别说留存千古。如果静下来,去看第二眼,这如何不是我们普通人的一生写照,也许我们没有他那么丰富的知识,没有他那般学问和社会地位,但我们有更温馨的家庭,更多种的经历,我们同样经历着学业的思考,工作中明争暗斗,同样会结婚生子,面对亲人老去,也有可能中年重新遇到爱情。不论是谁,都会从斯通纳的一生中看到自己,或是过去的经历和抉择,或是可预见的未来的样子。
读过斯通纳的人生,再面对自己,顿时有种无力感,如果提前了解了我要面对的人生,我肯定没有勇气前来。可庆幸的是,我不知道我以后的样子,我相信那未来肯定充满了诸多可能。我有时在想,我年龄也不算太大,不必承担过多家庭的责任,也还没有遇到需要保护的另一半,我还没有想好怎么过好这一生,所以我还可以选择成为我想要的样子,也许将面临各种艰难困顿,那又如何,总是要去试试还不会后悔。
我们都是平凡人,虽然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但一定不能放弃追求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