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8 三百八十八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语音整理
在这一章,孔老师通过与子路的对话讨论了君子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呢,就是“修己以敬”,这是一个常见的正人君子。而第二种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修己”,还要“安人”,这个“人”指的就是有仁德的君子。不仅能“安人”,而且还能够“安百姓”的,这就属于第三个档次了,也就是圣人。只不过孔老师在这里认为连最伟大的尧舜都没有真正做到“安百姓”。
我们来看文本。“子路问君子”,不是子路问一个君子什么问题,而是子路问孔老师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君子。孔老师对此的回答简明扼要,“修己以敬”。这四个字的重点是“修己”,就是修炼自己,修养自己。也就是一个人想成为君子,首先要修身养性。修养自己的手段是什么呢?“以敬”。“敬”就是恭敬,敬谁呢?这个范围很广泛,敬天地,敬鬼神,敬祖先,敬领导,敬同事,包括对自己的下级都要恭敬。
我们知道,孔老师最大的教学特点就是因材施教。他了解子路的特点,那就是简单、粗暴。所以呢,对于他的要求就是修身,就是去尊敬周围的所有人,免得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子路听到老师的这个答案以后,似乎有点儿不服气,也可能觉得老师的回答过于敷衍,或者是认为老师给他提的要求不够高大上,所以就问“如斯而已乎”,那么简单?我做到这些就是君子了吗?
孔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就进一步解释了子路的疑惑,就是如果这些你都能够轻易做到的话,那你就“修己以安人”。
显然,在这里孔老师回答弟子的提问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前面只是“修己”,现在“修己”的基础上还要“安人”。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他用的是“人”,而不是“民”。我们以前多次说过,《论语》里“人”,一般都是指君子,指大人,或者指智者,也可以指圣人、善人,或者有恒者。具体来说,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这三种统治者。“民”往往是指那些小人、百姓或者是老农、老圃,主要就是指农民、手工业的商人,和一些低级的官吏,也可能包括一些破落小贵族,总之,就是指平民。
用我们现在的思维来理解,就是把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以后,如果再想前进一步,那就要“安人”,也就是让自己的领导满意。让领导满意,这实际上是很难的一件事。既要让领导对你的才能放心,还要让领导对你的品德放心。
“修己以安人”这样的要求对于子路来说显然是太高了,他是做不到的。但是子路似乎缺乏自知之明,又问了一句,“如斯而已乎”,难道做到这些我就是一个君子了吗?
对此,孔老师的回答又上升一步,“修己以安百姓”。你如果能够轻松的做到“修己以安人”的话,不妨再前进一步,“修己以安百姓”。也许孔老师担心子路再进一步的发问,于是就补充一句,“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有病诸”。就是说,修炼自己让天下的百姓皆安,连尧舜这样的君主尚且无法做到,你就别嫌这个要求太低了吧?也就是说,你的问题可以就此打住了。
总之,在本章孔老师认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读书人,能做到“修己以敬”就已经不错了。但是子路好高骛远,觉得自己应该有更高远的目标,能够像尧舜那样为天下百姓做出贡献。他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孔老师意识到子路有点儿不切合实际,应该脚踏实地,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孔老师一生都在琢磨如何“安人”,他曾说过,自己的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但是他也明白,安人之后,他还要安百姓,安人就极为不易,更何况安百姓呢?不过我觉得在这里,孔老师最为可贵的就是他意识到连尧舜都不可能安天下百姓。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达不到,想做到天下百姓皆安,那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孔老师的历史观无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