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大意是智慧象辽阔的天空,又象不断涌动的泉水和无底的深渊,可谓无边无沿,黄直用来比喻良知之用的无所不包和川流不息。心之本体只有一个,原是一个天,原是一个渊,私欲窒塞,天渊皆失,障碍消除,本体恢复,一节之知即是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是一节之知,天之一角是天,地之一隅是地,一点点的遮蔽微不足道,知微察著,以小见大,掌握了规律,认识了本质,自可以随时格物以致其知了。
没有人能全知全能,圣人天理尽知本体通明,自可以物来顺应,感而遂通。而我辈致知,也要各随分限,一切从实际出发,积跬步,纳细流,从小处着手,从易处开始,脚踏实地,层层递进,万不可好高骛远,欲速不达,就象种树,树苗时要浇适宜的水,再大时多的也是适宜的水,小小的树苗和盘根错节的老树,所需水量自是不同,都要根据所能承受的程度去浇,过了就浸泡坏了,不够就干枯了。所以,修心和做事是同样的道理,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力所能及去努力,过和不及都有违事物发展规律,都是不可取的。
门人在座,有动止甚矜持者,有夸张太直接率性者,阳明说“终是有弊”。太矜持的,言行举止处处拿捏,真心实意一点不露,将精力浪费在无用的繁文缛节里,就没有心去探究天理了。而太直率的又反其道而行了,不讲礼仪,随意而为,致良知的学问又没有用到得力的地方了,这也是心与事分开知行不一了。
“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了相,其实不着相”。逃的逃不掉,接的能接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物来顺应,不着痕迹,坦然面对,廓然大公。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