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陈海贤老师的《了不起的我》一书。这是一本书写自我发展心理学的书。
本书第二章阐述了要实现自我发展成为了不起的自己,除了要开启行为的改变,还需要推动思维的进化 。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从保守僵化,变得灵活而有弹性的过程 。
1.心智模式: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心智模式十分重要 。心智模式的第一个作用是塑造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情绪, 心智模式的第二个作用引发行动 。
心智模式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另一类是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式。 前者会引发探索和变化,而后者会引发防御和静止 。
1).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防御型心智模式有三种典型表现: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他们都会阻碍我们的改变和发展 。
第一种防御心智模式——僵固型思维——通过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阻碍我们发生改变 。
僵固型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防御心态 。
一个有僵固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会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证明自己能力不够 ,而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欢迎挑战,因为它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机会 。
2).对世界的应该思维:消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应该思维作为第二种典型的防御型心智模式,它的本质在于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
几乎所有消极情绪的背后,都有应该思维的影子。 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愿望不一致 。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 。
3).对自己的应该思维:我们为何无法接纳自我
自我烦恼背后的应该思维,其突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设想,本身就是偏见 。
应该思维还会固化我们的想法 造成思维上的非黑既白 。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有一个理论,她认为,人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人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
这些理想的自我,并不来自真实的自我经验,只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谈恋爱"的规则堆起来的 。为了保护这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人们会变得非常死板,会排斥内心跟应该自我不同的情绪感受和体验 。这样一来,人们就被这些应该的规则支配了,成了他们的提线木偶 。
4).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绝对化思维的本质:它跟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关。绝对化思维,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
对伤害的抽象画,好比每次遇到痛苦的事情,我们就在心里埋下一颗地雷。这颗地雷也很危险,一被接触,就会激发我们应激性的情绪反应 。为了避免接触这些创伤性事件,我们就在心里竖起警示牌,标定出不要轻易靠近的危险区域 。感受过的痛苦越大,警示牌标定的危险区域就越大。 久而久之,我们的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逐渐无路可走 。
绝对化思维从三个方向对挫折做了绝对化加工的 ——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 。
如果生活是一条河,绝对化思维,让生活变成了无源之水 。
总结:防御型心智模式让我们停止自我探索
我们可以看到三种防御心智模式都有自己防御的东西 。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通常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核心特点就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止我们跟现实发生联系,并让我们与世界的互动逐渐停止 。
本文摘自《了不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