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根源(第六篇)

根源

我们看到的存在,是本质的一种延伸——源头是爱,我们有亲情、爱情、友情证明了它的存在;源头是对美好的追求,我们有艺术、景色、美色证明了它的存在;源头是灵魂,我们有精神、热爱、敬畏证明了它的存在;源头是感受,我们有喜悦、平静、失落证明了它的存在;源头是奇迹,我们用感动、崇敬、渴望证明了它的存在。

担忧的根源

“我很担忧”

“担忧什么”

“我担忧有我没有想到的可能会发生”

“既然没有想到,会担忧吗?”

“我就是因为没有想到而担忧”

这段对话当中,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想要不担忧的时候,会臆想出一个我们没有做到的方案,并希望通过这个方案来解决担忧。这很符合逻辑,我们的逻辑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当你做到了一件令你满意的事情,你就可以不再被这个情感影响了”。但是这里最大的致命漏洞是:你没有做到过这件令你满意的事情,你却能推断出做到就能解决烦恼的结果。这时候,我们的逻辑会说“我之前解决过担忧,就是通过完成业绩(或者作业)来达成的。那我们又可以看到以这样的方法解决担忧,担忧又一次出现了。我把这样的行为称为回避担忧,而没有真正地解决担忧。如果我们愿意通过回避来解决担忧,担忧只是会一直出现,永无止尽。那么担忧的根本是什么?怎么来解决?

如果我们要快乐得活着,那么悲伤就成了一股担忧、活不成就成了一股忧桑。

如果我们要被认可和理解,那么不被认可和理解就成了一股担忧。担忧是这样出现的。

而往往,我们说出我要快乐得活着的时候,都处在不快乐的时候;

我们认识到我想要被理解认可的时候,往往受到了不被理解、认可的对待。

既然如此,悲伤与担忧便是生活的常态。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有呼声,是因为我们意识中的潜台词是———我们快乐是好的、我们应该活着;被理解认可感觉很爽。

担忧的根源正是由“好和不好”和“是非应该”组成的。如果我们认可意识中设定的“好”、“不好”、“对”与“错”、“应该”和“不应该”,那么我们或许应当接纳担忧,因为这正是我们的选择。又或者,我们只是去感受担忧的存在,而不由担忧影响着情绪。又或者,没有事物是应该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应该的,每件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过程及其原因,因而不再执着于对错应该、是非好坏,担忧自然不见。无论哪一种方法,相信我们直觉的选择,我们的意识在遇见不同道路时自然会做出最优选择。

最优选择

我们很可能都经历过在作出决定后后悔,然而这些决定确是当时我们最直观的选择,那么为了下次做决定时不再后悔,我们看一看决定究竟是如何被我们做出的?

试想一下我们都具有一个不可被别人复制的本质,这份本质生来具有且不可改变,却可以发展出我们之间种种不同的行为。在做出决定的这一刻,我们之所以会后悔是因为在我们为了做出行为的方式中,存在有会让我们后悔的“行为模版”。因为这块“行为模版”本身就会将自身的决定导向后悔,所以我们做出的决定差强人意,就像本身具有bug的软件一样,用起来能顺意吗?因为我们在事后感到了后悔而发现了改变成长的空间,并找到了成功转变的方式,从而改善了“行为模版”的运作方式。这样的发生时常发生,慢慢使得行为中不再具有后悔、失策的“行为模版”,造就了最终的“最优选择”,古语里对这一种状态的描写是“算无遗策”。这个“最优选择”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开始选择了会让我们后悔的决定而出现。所以,我们的意识做出的决定是当时的我们最直接的呈现,而这份直接呈现引导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模版”并作出转变。而这样的意识做出的选择,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优选择”。

简而言之,我们在某个“行为模版”中缺乏了某种意识,由此我们会激发由该意识缺失所引起的发生,而这个发生我们会认识到我们并不喜欢这个发生,由此发生探索和改变,最终校准这个本来缺乏的特质得以完善,使得事情的发生被我们以自己所期望的过程发生。这其中改变的是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引起事情导向我们内心期望的情境。而且有趣的是,每次“行为模版”发生一件不幸事情的之前一定会有至少一次的小型不幸事件来警醒,如果我们忽视了它的发生而仍然保持同样的状态来迎接未来,那么最终的不幸就会到来。但是也不必悲观,因为这次的不幸往往会使得我们反思自身,成为我们改变自身环境的契机。

从意识上看,当你不曾改变,那么无论你做什么,你永远都会问自己同一个问题,并且永远都会是同一个答案。同样,无论多么相似的几件事情发生了多少次,你都会采取同样的反应。

发现自己的渴望:了解源于渴求的行为

当我们真的渴望热爱真相本身,而非通过了解真相来解决某件困扰自身的问题时,我们不会想去读书听课来获得真相,因为我们更想自己去找到它(指真相)。而所有源于渴求的行为都适用于这一法则。渴望是发自内心单纯的欲望,在完成渴望的过程中,我们的精神全神贯注地享受其中而丝毫不累。在我们上学时,若是自发热爱着学习,奋笔疾书,享受着书写作业时对知识的渴求,都会忘记吃饭和休息。认真是我们的天性啊!通过渴望,我们的工作自发完成、自发完善,哪里还需要催促、监督呢?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让我们的渴望能够得到舒心的满足,当工作需要加工资和发福利才愿意干下去时,说明我们对工作本身的渴望已经无法被满足了。

通过我们的渴望,我们手边的事情不会因为用时长、用力多而产生“不想做了”的念头。是的,劳累并不是我们停止不前的原因,心累才是。当我们遵循渴望做事,会发现我们意识里不会再在意外界给我们的回报是否公平、待遇是否合理,因为我们内在的力量———心力才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发现我们的渴望,通过渴望来行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精神充沛的效果。

现在,我们可以感受一下我们生命中自己的渴望是什么?是什么让我们愿意自发去发现、认识,并倾情投入其中的?

宇宙的源头

究竟是我创造了现实,还是现实在被我感知呢?这个论题我在这里及后文中分别用了不同的角度来论述。

我们的意识在创造现实,还是我们意识到了现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同时发生。在我们意识到现实的时候,我们也在创造现实;在我们的意识创造现实的时候,也在被我们所意识到。这里就显现了时间的运行在这一个时刻无法存在,这里面没有上一秒和下一秒,而是一件事情在同一时刻发生,也在相互纠缠影响。这就引起了一个假想:这个世界只存在于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就是这一刻的瞬间,未来和过去并不在这一刻存在;还是假设这个世界的未来已经存在,并且是可塑的、没有被固定的,那么这个宇宙就需要足够的能量来创造另一个个空间,而宇宙真的拥有那么多的能量运转吗?如果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同时存在,其不稳定性“会”非常高,剧烈的运行会导致时空的不稳定而爆炸,维持如此之大的空间一定会引起时空震荡或是空间爆炸。于是还有另一个假想:这个宇宙之外有一个不以意识为存在的存有,因为超脱于意识,它可以突破能量的守恒定律以及一切物理法则,维持各种宇宙的存在。

这个存有暂且称之以“宇宙的源头”,它与我们所有已知生物的意识相似,以我们人类为设,我们探究自己的大脑,会发现自己的意识存在的方式是对特定现实的被动认知,在不动用意识的时候,又会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苏格拉底在意识到“一无所知”的时候,说出了“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这句经典格言。在不去意识的时候连我们的“一无所知”也无法意识到。这就是与这宇宙的源头的相似性,也成为了它存在合理性的推断。

最后,对时间提出最后一个假设:时间是一种线性存在,未来、过去和现在都同时存在,但都是固定且不可更易的。只是若我们的意识改变了运作的方式,未来会在一瞬间调整到一个全新的频道,就像是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意识会不再停留在被动认知的状态,转而对特定现实进行主动认知一样。

同等换算

现实生活中,把人际冲突拆分开来看,是我们对愤怒的情绪回应出了愤怒、对不耐烦回应出了不耐烦;把美好温馨拆分开来看,是我们对美好一面以美好视之,对温馨展现出了温情。同等换算的巧妙在于,我们单方面对愤怒回应理解、对不耐烦回应关注;对不喜欢的情绪回应出我们想要转换的情绪,这个场域会被我们影响而当下可视得转变。如果我们的回应是“我做不到在对方愤怒的时候冷静”,我们可以自察自己的情绪是否在对方把愤怒导向我们时,内心的不甘和委屈,并想要用同样的愤怒报复愤怒。“我要比你强”的本能反应是否存在?“我要比你强”的潜台词是“我还不够强,我要通过证明比你强,来让内心觉得自己强。”这背后同样有着对自己的要求:“我要强。”采取的方式就是用别人的表达——愤怒来比个高低。这就与两头雄狮子争地盘一样,作为本能的部分,我们并不会主动意识到我们背后的潜台词,而直观地做出原始行动。

这里说“要强”,并没有暗示“要强”不好,因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部分,属于天生的存在。这里要探讨的是如何要强?如何可以在表达自身需求的同时不后悔、用相比于互相伤害更加良性的循环来达成自己的需要。

总结:对待谎言请坦诚相待,坦诚会换来坦诚,理解会在坦诚后带来相互之间的理解,而隐藏试探、琢磨会带来更多隐藏、试探与琢磨,这就是同等换算的要义。

当我们感觉到了对方的欺骗,请先看看我们自己是否把自己真实的想法隐藏了起来,那么我们亦是在欺骗自己和对方了,于是是我们选择了活在欺骗营造的假象中。

人生之旅

我们,在生下来时在每一刻做出自我意志的行为,这份自我意志的表现是行为,因此孩子的行为有时候也会被认为不可理喻,难以捉摸。我们对喜欢的事物是我们的第一感知,在孩童的初始意识里,我们人和一件物品并没有区别,只是人可以陪他玩,可以和他交谈、逗他开心,于是我们心底萌发了喜欢的感受,为了回应这份感受,我们又可能做出许多看似愚蠢,被大人们认为不合常理,“妈见打”的事情来。然而,在我们做事时,我们的世界里只有我们,我们玩玩具时,只有对玩具的指向意识。这里面没有任何的常理,除了不会伤害自己在意的事物以及伤害自己、他人除外,然而在做事时,我们又会不小心伤害到自己、他人或物件,这是因为意识是超脱于现实的存在。

我们生来并不追求什么,没有想去追求别人的认可,也没有要求自己成功。“怎么可能?”是的,我们常常有误解,认为我们从小就会有追求,就有对卓越的追求,然而追求的先决条件是我们意识到要去达成这个目标,并为之付出。然而孩子对每一件事都是直接去做而从未意识。孩子是根据大人的行为来回应自己的需求,所以孩子的行为是大人行为的刻板,在行动时又全然融入其中。孩子在徘徊犹豫时便是徘徊犹豫本身,而在徘徊犹豫之后总会找到一条路,即便是一条在我们看来崎岖不平的坎坷之途,他仍旧走了下来。而我们反而往往会因为这条路并不平坦而自怨自艾、悔恨痛苦。实际上,没有哪一准则告诉我们这条路路要平坦舒畅、不能脱离”正轨”,也没有哪一准则要求我们不能痛苦、示弱,而正是在这样违反现实准则的要求出现以后,我们无法再以平常心看待现实的发生,于是失去了许多我们本自具有的欢乐和机缘。久而久之,这样的要求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而鲜有人能够重回舒适的心境,即便我们想要的与我们在做的完全相反。这些要求从何而来?在文明建立规则制度时,逻辑思维把在自己预想之外的发生当作了糟糕的事情,并一心抗拒,因为我们的习惯性自我保护的大脑告诉我们:我们处理不了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会伤害我,于是乎,我们把情绪和这些我们大脑认定无法处理的事情绑定在了一起,也成为了困扰我们人生的阻碍。

在经过学习,开始知识的积累后,我们会发现自身的忧虑和痛苦也随之增多,似乎智能越高,在人类中感受的痛苦越大;正如金钱越多,物质欲望越难以满足一样。这实际上取决于我们心中的定位,当我们把智能和金钱视之高于我们本体的价值时,我们就是奴仆,而智能与金钱主导着我们的生命。这方面,完全违背了我们使用智能和金钱的初始意愿。一般来讲,我们也可以把人类的创造用初始意愿等同于本质来理解,一旦违反本质,一定会有反噬。所以我们需要自问:我们使用金钱和知识的初始意愿是什么?并践行之。

生命的变数,就在于你永远不能让别人复制自己走过的路,也不能回到过去说:我什么都没变。

纳天下以为用。凡是经历过了一场人生,以天下为用是生命的本质,从氧气、水、食物,无一不是天下之物;从感情、事业、生活,无一不是天下之事,而我们正在我们最适应的环境中生存着,正如鱼之于水,虫之于林,鸟之于天。生命的初始,天下是我们的天地;生命的末路,这个天下送我们而终,我们整个人生都在诠释着一道刻印在我们基因里的信息:凡自然变化,分离复生,非为长久而守之朝朝暮暮,同乎天地而共享焉。

根源之爱

爱是源头

爱之深处,唯愿相伴长久乎。

所有情感本身无定性,所有性格本身无定性。天下万物本身无定性。先有天地,可那时天不叫“天”,地不叫“地”,父母姐妹亦无称谓。善与恶、好与坏并不存在,道德伦理并不存在,唯感情是真。爱与恨并不存在,所有情感如天地一般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人也朦朦胧胧,当真是“无物为真,诸行皆可”。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却是一如天生一般,本就存在,人们见面不为利益驱使,而仅仅相会、相伴,一同狩猎、觅食,逐渐定居,互相保护。纵然,部落冲突时有发生,然而以人的个体为基数的话,团结依然是史前时代的主轴。如果这份本能与本性之中的爱不存在,这样的生物必然已经消亡在地球长长的历史中去了。我们从一个疑问开始探究:人生下来怎么会爱?就像是人生下来怎么会笑?是,我们体内的化学反应会让我们知道自己在笑,会产生愉悦的反应,但是一件事的发生究竟如何让我们知道这是好笑的?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并没有过语言学习、事物的认知,我们衡量的准则,调动我们情绪的标准概括来言是美好,在于我们能否感受到美好在事物中的存在。这是所有人类相互连接的一条基准线。孩子时的美好是一条抽象的概念,这是基因里隐含的信息。每一次(包括第一次)看到了美好的景色都会兴奋不已,这个兴奋就是内在美好存在的证据,这份兴奋饱含在眼神之中。

美好与爱的联系是:美好是人对事对物、对表情感情的感官感受,而爱是隐藏在人类所有感官中的必有情感:强烈如酒,藏之若蛇。这时需要指出的是:爱是一种需要主观意识到的产物,因为如果不以爱的视角去看待,我们始终不曾发现它,即便我们一直都在行使着它。这也是因为上面提到的所有情感本身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唯有意识能够分离出来,一如原子一般。

爱是一份很强的能量,爱同时也是唯一具有治愈能量的感受,我们所有的创伤与不忿都可以通过爱来治愈,这是因为爱是我们自出生起时就想要寻回的呼唤,爱之所有可以如此强大,天生具有,源于我们必然都有的经历——十月怀胎里———子宫为家。无论我们离家多远,我们总是会意识到亲密感的陪伴,会对记忆中的某件事会心一笑。爱在生活当中出现太多,以至于它的出现似乎太过普通、太理所当然而常常忽视了它的确存在。读者们,当我们烦躁的时候、心惊的时候,试着把能量用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心上,我们就会回到喜悦而平和的状态。

爱的源头

在我们生来就可以感知爱、恨与恐惧,并分出美与丑陋(其实孩子眼中的美与丑陋只是美好与否),并无一例外地学会语言,是因为我们内在本身就有,而表露出来不过是内在本体的延伸。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爱,而需要学会爱,那我们的感受从哪里来?我们未被教导就会笑,就会哭,这时候内在的波动就是我们本自具有爱的证明。而所有生物都具有这些情感波动,都会恐惧、会亲近,都证明了他们与人类一样是感情的载体。

这些强烈的感情从哪里来?

子宫、胚胎,所有生物都从中诞生,而所有生物无一例外需要温暖的养育,在温暖当中孕育出新的生命。我们人类生育当中,孩子被温暖的羊水包裹着全身,无时不刻闭着眼睛,听着子宫外的韵律,这导致了所有人类都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1、身上每一个细胞对温暖的渴望使得我们对拥抱触摸具有强烈的渴望,以及在被温暖的呵护下,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安全感、依赖感;

2、闭上眼睛的空无感是人类最先连接的感受,所以空无感成为了所有感受的终极,所有的感受到了最后都会归于空无;

3、生物的感知力与生俱来,并超出了物质形体,特别是对声音律动的感知,这也意味着对语音语调的感知。

那么爱在哪里呢?

爱就在空无之中,就在温暖当中,就在感知之中。

本能与本性、人性

我们人类对于创造的渴望一如宇宙一般,刻在了基因里。从人类文明发展初始,创造便一直存在,这份对新生事物的渴望推动着所有文明的发展。

被认同感是所有人类行为的源动力,它可能很多时候不以明显的方式出现,但是所有行为背后都有着这份渴望。对被认同感的渴望源于对同种族同类的渴望,来自于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回应连接,就像孩子渴望被注视一般。这份渴望与所做何事无关,而是永远存在。

本能最直接的感受是我们会直观体现出悲伤、生气的样子,在达到我们的期待时会高兴,在我们移动四肢时有一种运动的快感,思维中的本能反应是采取行动。本能是一种生物间的共有体系,于胚胎形成之前就深藏遗传DNA的记忆当中。在几千年当中本能因物种的不同进行了各具特点的演化,其中人类将本能升华,通过经历、观察、思考,使得人性升华了出来。而所有生物演化过程当中即便族群不同,仍然因为本能的相同而有着相似性,这份相似性是为本性。

一言蔽之,本能指的是通过感官的引导而生出的行为与态度,人性是指生而为人,对本能的诠释。本能与人性是对我们自己所有行为有所了解、深入自身的基础认识。因为本能,我们会亲近让我们感到舒服的人事物,而后生出了喜悦心,我们享受这份心情,于是想要长久拥有。想要长久拥有就是人类对喜悦心产生的进一步行为,是为人性。在拥有当中,会产生疑问,会有期待,会依赖,是在本能感知的基础上,指引人性导向行为的本性。本能与人结合形成人性,人性赋予了万物意义:所有权、私有制、婚姻、制度、责任、形式感……人性是我们作为人在不断探索这个世界和探寻自身时慢慢成形的,通过本能的引导:好奇心以及本能的驱使:对外在环境的反应。

期待

人类的本能当中有一种特性叫做“自力更生”,是在一种建立真实性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生命意义的实现感和价值感,并坚信自己的生活质量比之以前更好,并为之付出的心态,这里是期待的源头。

对于心理而言,所有没被满足的渴望会成为一种感受被记忆,并在遇到相似事情的时候投射出预设的感受。远古之时人类以猎食、采摘来充饥,形成了努力获取满足的意识。持续到现代,大人会通过激励法让小孩做到一些指定的事项而后获得“奖励”,形成了我们以后会首先想到去满足一份期待来获取想要的一些东西。从感受来讲,就是我们想要满足感的时候,会首先设定一个要努力达成的自我要求,而后才会在心里允许自己满足自己。这就如同绕了一个操场跑了一圈,而后回到起跑线,对自己说,我跑了1000米,感到很开心。这份开心属于完成了自己所设定的期待后出现的开心。换句话说,如果没跑完这一圈,我们会感到很挫败而难受。这便是我们为何会产生期待、为何会难受:父母对孩子不断地期待,是因为父母想要期待满足后的喜悦,没有得到就难受。这些期待可能永远不会停止,因为这是被我们认定天经地义的事情。期待的目的是感受喜悦与满足感。于是期待=喜悦与满足感这个程序被深植于自身,当我们想要喜悦与满足感时,首先会开始期待。

由始到终

啤酒上面漂浮的啤酒花、抹茶上面的抹茶沫,一旦我们渴望着这层抹茶沫,那么除了我们开始的第一口嗫饮之后,一旦我们倾斜杯子,你就只能看着这层沫在我们眼皮底下从嘴边漂远,眼睁睁得却没有办法,我们倾斜杯子喝不到、不倾斜杯子还是喝不到,于是只得在一段很长时间里把抹茶喝完,再在最后一口饮完剩下的抹茶沫后,心满意足地擦擦嘴,啊~好满足呀~然而啤酒就比较悲剧了,啤酒的啤酒花随着时间越来越少,私以为喝入口的味道还不怎样。这像不像我们期待某一件得不到的东西的样子?然而,如果这杯抹茶本来就是漫过水平线的话,我们可以伸长脖子,拉长舌头,配合着拿杯子的手把抹茶沫舔完而不需要喝完整杯抹茶就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美味。如果我们觉得不如喝完整杯抹茶更有成就感之类的感觉,那么是我们选择了喝完这杯抹茶拿铁,选择了这份经历,即便抹茶沫的质量和数量上没有产生明显变化。而我们之所以会选择,是因为抹茶沫的品尝是整杯抹茶的一部分体验,我们想要完整的体验,于是选择了喝完整杯抹茶的方式,选择了一件事当中复杂的体验。

可若不是求而不得,谁愿意燃烧自己呢?我们看见自己的努力,由始到终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和信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上善若水,水几于道,万物皆几于道,只是水的呈现方式具有流动性而千变万化、引入注目、扣人心弦、令人陶醉啊!

在本能与人性之中

极恶的人性中依然有善,极善的人性中依然有恶,它们唯一需要的是一扇被允许释放的窗口。这里我们或许对人性有一个误解,以为人性只有善恶之分。人生来时不知何为善恶,你在婴孩之时哭闹、破坏家里物品、扑向父母的怀抱、发火、发笑,你会思考你做的是善事还是恶事吗?人性里面本身没有善恶,我们并不是带着善念或者恶念出生的,只有你做出的行为在作为人性的一部分诠释着。这也意味着你有着人性全部的可能,每个人都如此。而痛苦的来源不过是当我们想要黑暗时阳光直射了进来,想要阳光时,黑暗降临了。       

在我们认可宽恕的时候,请先宽恕自己,你没有需要被责备的地方,也没有需要被宽恕的地方,你只是想起了光的明亮,心向往之罢了。

每个人都如此啊。

这份光的明亮正是在本能与人性之中的神性:高尚、无私、神圣、善良。神性与本能连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发自于此,这份神性在感知中闪耀着光辉,使得一举一动都有着美好的基础。

神性与本能的连接以摘花为例,我们不应摘花,但其实我们摘下花朵并非真的想要这朵花,因此这决于我们并未看到自己要什么。真相是,我们摘下花朵只是因为被美所吸引,我们想要欣赏美,这是天性,同时我们想要得到美,这是人性。

天性就是本能与神性在一起的结合。被色彩吸引是本能。我们看到美而知道美,从而采取欣赏的态度是神性。摘下来、拥有美便是人性。

在欣赏之后,如果我们共享美景给其他人而不摘取这朵花,便是人性向神性的转化:凡自然变化,分离复生,非为长久而守之朝朝暮暮,同乎天地而共享焉,效天地之法,此向神性之源。

神性使得我们对安全感的渴望转化为对他人的保护,使得对满足的渴望转化为奉献的行为,使得担忧、恐惧心转化为对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勇敢地去守护,使得伤害转化为信任……神性即是我们制订道德、行使道德、遵从道德的源头,生而知之,生而带来,这生而有之的神性,即是大自然不言说的深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自己开始改变是世间一切变化的先决条件。这份改变起源于内心的坦诚。

本能、人性与神性也分别对应了人的三种行为习惯:反应、逻辑与现实感知。

反应:直接作出被教导、被影响而作出的反应,做出一个判断就会随即定义出对立的判断,并套用到认知中,采取行为是第一主观反应,并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执着。因为有着很迅速的应对策略,开始的时候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后悔。

逻辑:认识事物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并且这一标准具有很自由的多变性与适用性。对不同环境作出清晰的了解,有着多重应变方式。根据自己的特征以及对世界的了解找出自己的定位。

现实感知:自然跟随来到身边的人事物,顺流于发生中。虽然没有预设但常常会出现别人眼中不可思议的奇迹。在每一天当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养出了相当不错的直觉,并全然享受于每一刻的发生中,好像发生的每一件事他都能逢凶化吉、找到“第三种可能”。

感知记忆

儿童时期是人生当中不容忽视的时候,因为这段时间在成长过程中对我们的塑造非常大。家庭之中父母的影响会体现在日常交流、社交接触、工作生活中。其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父母对外社交广泛会让孩子的社交圈同样广泛,父母之间感情的态度会成为孩子对爱人的态度,父母在爱中体现的特征:忠诚、关照、欣赏等会成为孩子对爱的看法,父母某一件事中做出的决定对于孩子的感受会遗留到孩子以后处理的相同事宜上。

对所有生物来说,真正会产生记忆的恰恰是我们可能会忽视的感受,这份感受会成为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记忆储存在自己的意识与DNA遗传基因中。

不然以蚊子那样的寿命和脑容量,是怎么能知道需要汲食人类的血液和避开手掌的拍击,并一代代遗传下来的?蜘蛛会知道结网来捕捉捕捉物,并通过结网的震动知道猎物的方位和种类,并知道在雨天来临前收网的呢?

感知记忆的起源

当我们诞生于世界时,我们的感知伴随着陌生———回不到被羊水包裹着、充满关爱呵护的舒适胚胎里了。所以我们以哭声的哀嚎为序,人的一生都想再重新回到爱中,于是不断寻找着幸福。我们在爱中诞生,这份爱来自于我们的源头——父母就是爱着孩子的,我们的感受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等我们开始睁开眼睛,认识新世界,我们的注意力就从渴望被呵护着的本能转变到了想要看到更多新鲜、我们还不了解的事物上了———好奇心出现了。等到第一次离开父母,上了学,我们发现在我们已经熟悉的所知之外还有一个我们完全不了解的世界,有着除了我们认识的人外,许许多多与我们看起来差不多的同类。我们又一次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域。在这个新环境中,我们或许扩展了自己的区限,或许仍然保护着自己幼小的心灵,减少了自己的感知力来防止被陌生的感觉再一次冲击到。性格产生了。外向和内向的分野在于我们诞生之时,第一次感到陌生之后被如何对待,被对待的感觉会进入潜意识记上一辈子,并在下一次遇到同样感受的时候作出自我保护或者自我扩张的反应。

潜意识

潜意识存在于我们可以意识到的意识“表意识”的背后,潜意识中记载着我们之前对所有事物的感知记忆与行为处理,并会带着这个意识反映在随后发生的事情上。潜意识很难被语言表述、理解,而是直接体现在了在语言、行为中。

潜意识所形成直观感受是气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透露着自己的信念与身份,潜意识记录着我们所有的经历,并作为内在的智慧表现出来:

我们内在的信念会转化到我们的行动中,进而表露在情绪与表情中。同时,对方的潜意识会接收到我们的表达,并会将这份表达认定为互相之间的共识。所以内在的信念在人与人的交际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正是这些个信念在社交中相互交流,使得社交圈中会发生我们潜意识中认可其存在的事物发生。

假设我们有被伤害的意识,在社交圈中,即人与人的交互中,因为“你”显现出了被害的状态,对方会意识到“你”已经接受了被害的可能,于是对方的信念系统里从“不去伤害你”就会被改编成“对方已经知道了自己会被伤害”,结果伤害就有可能真的会发生,无论故意还是无意。

作为所有物种间不间断交流的方式之一,决定潜意识的有一部分是我们的信念系统,我们相信的事物。而潜意识因为它的存在难以察觉、难以主观控制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我们要去表白时那份忐忑的心情,无论怎样告诉自己要勇敢都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往往到嘴边的喜欢就是说不出去,有时我们自己都不懂为何会这样,明明是第一次,可在心里却有一扇门怎么也拉不开。有效运用潜意识,就可以让许多不可能的事情不可思议得变得可能,转变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人。这些都来源于自身信念的影响。

那么信念是怎么来的?信念被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所决定。

对潜意识的了解可以很清楚得明白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把潜意识变成表意识就可以让我们从自己开始改变,觉察自己的心理,让自己能够从容选择自己希望的态度与行为。

我们以孩子的天真回答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心中的孩子如何回答?觉察这个答案与我们所秉承的信念之间的联系。

生而为人

我们之所以痛苦、刻苦、艰辛、付出、渴求被救赎、违反人之常情地禁欲、违反人之爱人的心愿而互相伤害,其本质都是潜意识中的自我惩罚。自我惩罚的本质源自于价值感的缺失,自我价值感之所以缺失,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贬低。比如:当我的健康比之工作不值一提时,我会透支身体来换取工作时长,甚至工作时长所带来的利益还不如看病的支出,但是在我工作时,并不在意自己的健康。所有的自我惩罚:我用忏悔来换取救赎、我用断绝七情六欲来换取高尚的情操、我用伤害自己所爱之人来换取为他好的满足,这些本质上都是通过一件我们认为平常不去做,甚至做起来伴随痛苦煎熬的行为,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从而认可自己的价值归属。本质上都是我们用一件想象中认定的价值远高于我们自身价值的行为来偿付我们的过错、我们的缺失。在这里我是渺小而不堪的,我的行为是神圣而光明的,所以我又获得了平衡感,我认可了我可以被救赎,于是我被救赎了。我们的意识里其实都能隐约感受到这个真相:我们在自我惩罚以期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感———我终于偿还了我的罪孽———但其实我只要认可自己可以被救赎就好。

如果我是有罪的,同时我又能够付出爱和关心,我能够忏悔,我的行为能够神圣而光明,那么我的罪过似乎只有没有做出神圣光明的行为。然而,神圣光明的行为之所以神圣光明,是因为我们能够感觉到一种舒服的内在良知流淌心间,我感觉到了神圣的感受和光明的感受———我是神圣光明的源头。如此,我何罪之有呢?神圣光明就在我这里,没有我,便没有了我的神圣光明,我的存在,便证明了神圣光明的存在,我,何罪之有呢?如果我的价值都不如自我惩罚的指代物,那么我的一生都无法获得救赎,我就算忏悔一辈子,我的价值仍旧不如惩罚本身,这是我的本意吗?我的初始意愿究竟是什么?

生而为人,我们内在力量的来源由于自我认可而被激发,如果创世之物之所以创世,是为了要我们偿还自己的罪孽,那么创世之物亦是有罪的;如果我们生来是为了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并把自己的力量全面展现出来,相互认可与理解,相互之间支持信任,那么创世之物便是有恩于人的,感恩敬畏之心由此而生。当我们的价值具有独特性而无法用任何方式来攀比时,我立时得到了救赎而不再背负罪孽,此谓涅槃;当我意识到我们从未缺憾而无需惩罚与救赎之时,我心光明,世界光明,此谓重生。

当我不再背负罪孽,目之所见皆是光明

逻辑和语言的关系

逻辑之所以可以编排出现实的可能性,是因为逻辑具有现实的性质,是现实之一种存在,也是我们自省而可以自然知晓现实的便捷通道。在才智的初始,我们往往会因为知道的与现实不符而误认为上天与我们作对,然而未有意识到我们知道的只是可能性的其中之一,无论我们知道与否都不会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

在创造语言的时候,一个叫仓颉的人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创造出了文字,文字随着人们的逻辑而编排出了各种各样的词汇,因为人类的逻辑遵循着道的演变规律,遵循着人们内在的智慧,所以自文字和语言创造初始,人们就第一次拥有了通过对现实自然规律的形象化而集体解读宇宙所有秘密的能力。然而,宇宙当中对立的两面暗和光的存在被人类的意识理解为了矛盾的两体,排斥黑暗而亲和光明的存在,所以又再一次遁入智慧的陷阱当中。反其道而行之,重新将黑暗与光明视之同等的存在,是用语言通过逻辑的推演而发现所有可能的初始。而掌控这份智能需要的是我们对人性完整性的了解。

我们所学的其实是我们本已拥有且懂得的,只是被转换成了文字,使得我们以为自己不懂,让我们不再明白,于是去学习逻辑体系。在学会了这套语言后,我们反观自身,发现我们其实是本自具有的。所以我们才能学会啊!我们可以从文字中解脱出来,再使用文字的逻辑性来通达可以说出来的真相。当我们看见自己天生的智慧,不再迷信于有限的认知,就能无限于究竟的智慧中去。

我一直以为只要有光,就不用遁入黑暗;我也一直以为只要身处黑暗,便不配沐浴阳光,不过我似乎理解错了光明与黑暗本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存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928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92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46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186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95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7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03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86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10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06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75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55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93评论 3 32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7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1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3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63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以为我有了别人就可以不念你 可未曾想潜意识里还是深藏着你 我以为我的心没了你就不会砰砰直跳 可在梦里你又让它如小...
    风散种子阅读 135评论 0 0
  • 听说凤姐最近开了新微信公众号了,短短4篇文章就吸粉7万,再次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我们一票多年坚定的凤粉们,准备为...
    故事源码阅读 528评论 0 0
  • 先回顾下大部分人整个职业生涯迷茫的过程吧 一、大学毕业,没有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份工作,或者说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
    石头2075阅读 291评论 0 0
  • 1月11日中午,电力系在教十一B101举行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两畅通三要求四模范”活动表彰大会,以鼓励...
    这个人好奇怪阅读 418评论 0 2
  • —— 写给高考前的儿子 12年的寒窗 12年的汗水 12年的勤奋之路 4380个寒暑往来 你从一个青涩少年 蜕变成...
    青sq阅读 12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