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廖玮雯
我尝试在我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的时候,去写这篇文章。所以,我不知道你会看到一些什么。
电视剧带给囚犯的快乐比带给我们多
最近,我们监狱里的囚犯在收看《琅琊榜》,一天一集,周末停播(按:这个作息制度是我们设定的),他们到了放映时间,各自搬着自己的小板凳,来到操场集合,开播以前,他们彼此交头接耳,讨论剧情,电视开播,他们聚精会神,景象就和多年以前,一个村里几个月大半年一次的电影放映员送戏下乡的场景差不多,一集电视剧看完,他们意犹未尽,满怀不舍地散了场,然后,开始期待明天的同一个时间。
而我的朋友刷这部连续剧的时候,多数是三两天刷完了,然后揉着疲惫的眼睛,张开嘴打哈欠,感到疲劳却又满足,然后,一阵空虚,电视剧看完了,我该干点什么?
对于监舍里的犯人,一天一集,就让他们多了很多期待,及其欢乐。
一部你熬两天就能看完的连续剧,带给了一群失去了自由的可怜人(我认为他们可怜不是因为被关押,而是因为他们的无明)长达将近一个多月的欢乐。
从这个角度看,同一部剧,到底是他们比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快乐,还是恰好相反?
人多的地方我不去
一直有个念头,要求一群人共同去做的事,无论好坏善恶,我总会下意识回避。
很久以来,我就厌恶军队,原因在于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一个肥头大耳的,或者威武庄严的,愚蠢昏庸的,或者睿智沉稳的,他是将军也好,谋士也好,司令也罢,参谋也罢,为何他们一声令下,就有无数生灵涂炭?
为何一群人愿意完全服从他们的命令,然后去消灭另外一群人。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如此特殊,每个人都如此珍贵,为何要去听命于愚蠢的命令?一种荒谬透顶的感觉油然而生。
所以,我会害怕狂热,我会抗拒狂热。
所以,拒绝无所不能的上帝,拒绝包办一切的真神,拒绝让人热血沸腾的偶像,拒绝让人顶礼膜拜的精英,拒绝崇拜与被崇拜,拒绝迷恋,拒绝臣服。
怀疑所有满腔热血,怀疑所有群情激荡,怀疑完全的对,怀疑必然的错。
相信本自具足,众生平等,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足够的机缘下成为他自己。
度
前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一个叫做“度”的东西,用成语来表达可以称为: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里可以去归结为,努力与放弃之间的智慧。
有人和我谈及她几年都不敢再去恋爱的事情。
我问,如果你现在很快乐,很知足的话,就不会烦恼这个问题了。
她说是。
我问,为何不去尝试一下?
她说,曾去试过失去爱情,很痛苦,很难受,但是,哪段爱情,最终是不会失去的?!最后都会分手,会离婚,或者,生老病死,不得而知,我不想再去试这种痛苦了,我不敢再去开始一段感情了。
我问,既然这样,究竟是试过后然后失去快乐呢?还是一直不去尝试,但是感到纠结遗憾快乐呢?
……
一切皆无对错,说得服自己就行了。
但是想要真正说服自己,就要准确把握什么应该去坚持,什么应该去放弃,这种方法,中国人本应该最了解最熟络,但在现代社会提倡“更高更快更强”的观点冲击下,很多人都不懂这种艺术,在我看来,道家放弃的最彻底,儒家坚持的最彻底,禅宗算是二者兼顾,“顿悟之后洗衣服”。
我的浅见就是:认得清自己,付得起代价。
当人真正弄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之后,不善不恶,不好不坏,讲究的是一个如何去拿捏的艺术。
这个“艺术”最大的特点是无惧无怖,然后带着享受过程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成为一个智慧的人。
对于“度”,我想说:任何看似对的观点,推至极端,都会产生极大谬误,越对的,就越错。
我不清楚,这种看法,到底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还是其他的原因。
但是,暂且不希望太年轻的人这么想,这么做,因为他们普遍还没有真正搞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这个时候,怎么选,都是错。
人生如戏
我们都有很多人生角色需要我们扮演,子女,父母,丈夫,妻子,员工,老板,老师,学生……有些角色败了,不代表你的人生就败了,所有角色看起来都败了,不代表你败了,因为你是一个演员,即便全部都搞砸了,你就是一个都搞砸了的演员,但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搞砸,同样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你和那些把所有的东西都搞得很完美的人,演得一样精彩。
所以,人的自在,在于能自如地出戏入戏,人的烦恼太多,皆因入戏太深,不懂出戏,一旦能跳出来看自己,无论你演得怎么样,那都值得呵呵一乐,为之鼓上几掌。
人活一辈子不容易,不好好玩一下,可惜了。
最后
我的二姐刚刚生了一个儿子,姓胡,我觉得“胡语”就是一个好名字,不过,估计二姐夫一定不喜欢,还会一边揍我一边骂我胡说八道,所以,我的胡言乱语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