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时间,
朋友说,要做直播带货。我说,哦。
他说,只要找到流量的网红,产品就会卖的好。我说,是吧。
他说,有什么建议吗?我说,产品。
他说,你不懂,现在都是流量,只要有流量,一天卖好几百万呢。
我说,好羡慕。
任何商业模式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就是这个产品我正好需要,而你正好满足我的需要。
不管是名车名表包包之类的,虽然品牌溢价的成分很高,但是满足了我对身份差异化的需求。
也或者是剃须刀、垃圾袋等满足我日常生活的需求。
再或者逻辑思维等知识付费等产品,满足我日渐焦虑和通过碎片化知识快速的缓解焦虑的需求。
只要是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都会愿意去关注一下。
但是我每天是时间是有限的,除了工作和生活以外,我每天的时间都分布在哪里呢?
有购物需求呢,就上一下天猫淘宝京东等APP,挑选完以后退出。
然后上视频网站刷剧看综艺看明星。
上抖音等看看短视频或者上知识属性的APP学习点碎片化知识安抚一下对自己的愧疚产生的焦虑。
此时就产生了三个变量
一个是购物APP
觉得你上线的时间太短,购物针对的品类性太强。
而APP追求的两个目标,一个是创造需求,一个是冲动消费。
你购物的品类太明确,太单一,购物时太理性,对平台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因为它们上面光厨房的锅就108个种类用途。像中餐的一把片刀都完成所有操作的手法,是不时尚的,是不前卫的。
APP有更好的消费理念需要告诉你,但怎么面对面的向你灌输这种思想,就是个问题。
另一个是明星网红
传统的造星计划是在后台完成的,观众是不知道的。
经纪公司签约大量的艺人,通过训练,包装等大量的投资,才能把顶尖的几个推向观众的视野。
通过拍电影、接广告代言现在还有参加综艺节目来回报和平摊当年对这一批艺人的投资,并实现最终的盈利。
此时的羊毛并没有直接从人们身上直接薅,大家相对都体面。
再到后面,形成了明星养成系模式。
公司将培养艺人的环节推倒台前。各种选秀和男团女团,谁的票数高,谁的粉丝多,谁就是C位。
间接的降低了经纪公司的沉没成本。对外的宣传是培养模式,你自己的偶像你做主。
但是所谓的投票是有权重的,购买优酸乳的票数和干刷的票数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通过这种全民参与的方式,增加购买商品会提高粉丝票数的模式,经纪公司在艺人没有成名以前,已经开始赚钱。
不过此时的交易模式,还是通过品牌商的产品做了一件遮羞布,艺人还是没有直接薅羊毛,相对体面些,而且制作节目的花费还是不菲的,观众从中也享受到了娱乐。
如果有成名的艺人以后,还是走上面一条路。
经纪公司也在寻找一条利益最大化的路,将艺人的明星效应发挥到最大,吃干榨尽,快速回笼。在观众厌倦之前,迅速推出下一批。
最后一个是短视频平台
就像有了印刷术以后,知识的下沉到地主土豪阶层。
知识的传播阶层不在限制于门阀士族,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G网络的普及,带动了短视频的飞速发展,昔日垄断在电视台的节目和娱乐方式,被迅速平民化。
高高在上的电视台被喜闻乐见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所替代,而且一个账号就是一个电视频道,变着花样的寻求你的关注。
短视频这种十几秒让大脑分泌一次多巴胺的刺激,更像是一种精神鸦片,一时看一时爽,一直看一直爽。
你占据我的精神,同时又占据了我的时间。
时间的停留,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就像早期的实体商场,变着想法的让你来了不想走,吃喝玩乐一条龙的万达就是成功的典范。
短视频平台成了新的流量口,但是要赚钱啊。
所以,购物APP的商品链和消费者时间,明星的曝光量和号召力,短视频的流量,三家汇聚在一起,各自的需求势必导向一个风口-----直播电商。
这种模式无可厚非,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是错就错在所有人把事情想的太简单。
以为有流量,有明星,就会产生交易。
认为只要把货卖出去,就万事大吉,坐享分成。
首先很多明星或者网红把销售和制作产品想象成一个简单的事情,过高了估计了自己在做非专业事情上的能力。
销售很多事时候被人看不上,找不到好的工作就是做销售。可以说什么人都能去做销售,但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好销售。
销售需要很好的把握客户的心理和需求,在合适的时候把合适的产品推给合适的消费者。
所以你要了解产品的卖点,竞品的卖点,客户的痛点,客户的需求点,这是一个高超的技巧。
李佳琦原来就是门店的销管,薇娅在做电商以前,也是开了好几家服装店,在本地也是销量冠军。
对他们来说,是只是换个地方,换个流量更大的地方做销售而已。
这是他们的饭碗,是赖以生存的技术。所以他们传递给消费者的形象就是敬业、真诚。
销售部门只是对外的部门,一场好的销售和产品制作,需要其他各个部门的配合。
生产部、采购部、品控部、市场部、售后部、行政部等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协调,并且需要长期的磨合来达成默契,减少缝隙损失。
销售人员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
很多明星和网红不具备这样的意识和团队。
当时某拍摄农村田园生活的大网红,被很多人喜欢。
不过我倒是没什么感觉,因为自己本来就是农村出来的。
我所见到的种地是风吹日晒、皮肤黝黑、沟壑皱纹,身上是沾满了泥土和鸡粪,而且那点工作量和土地量是养活不了全家,也供应不起一两个大学生的。
这里不讨论这些,有人喜欢看,就说明满足了很多人心里的预期,满足了对城市生活和田园牧歌的完美的魔幻的结合。
有一天,有人说,大网红上央视了。我说,哦。
又有一天,有人说,大网红推出了自己品牌的食品。
我说,她的人设推出食品比较符合,她要推出无人机,技术达不到,人设也不合适啊,但是食品虽然看起来技术含量最低,但是也是最难品控的,入口东西都麻烦,不出三个月吧,品控一定会出问题。
我又问,价格怎么样。说,不便宜。我说,那快了。
所以醒悟早的明星网红在直播的时候,会找薇娅等专业公司去合作,一人坐一边,相互补短板,相互加分。
你负责你的专业销售,团队辅助,我负责我的幻想号召力,各司其职,谁也不掉分。
其次,直播能产生巨大的销售额,顺序是这样的
必须让消费者得到不可抗拒的实惠。
初期的选品必须是家喻户晓的,所有人都知道它的价值,公认的价格就摆在那里,自身的品牌溢价也算。
不用让消费者花时间是辨认它的真实价值,因为品牌在那里,售价也在那里,大家心知肚明。
比如李佳琦早期卖口红,卖Dior这个牌子,拿出来以后,小姑娘都知道这个型号的一只1000块。
这时候李佳琦一句Oh,My God!现在一只只要500块,三只只要1000块,这时如果小姑娘正好需要求,那不买就是傻子了。那链接肯定三秒钟抢空。
某位明星卖貂皮大衣,别人买2万,你卖3万。是你是傻X,还是我是傻X。
要对产品很熟悉
能明确说出产品的卖点,能明确告诉消费者消费的理由,完美的展示产品。
为商家负责,也为消费者负责。
有的顶级网红,以前做淘宝店的,直播时候开的十级美颜,十级瘦脸。你造假无所谓啊,但别把商家的东西拍是只剩下一个光晕了。
几十万的坑位费都付了,最后客户都没看清楚是啥玩意,介绍不超过三句话,链接不超过三分钟,最后买了不到三万块钱,商家不起诉你就算人家大气,后续合作是别想了。
产品必须受众群体大
比如卖垃圾袋,我总归是需要的,我这会不需要,我早晚是需要的。平时10块钱两卷,现在10块钱十卷。我也会考虑下单的。
你非要卖给我貂皮大衣,不是我觉得你的号召力和人品比较寒碜,而是我穿上那玩意确实太热了。
明星网红除了带来流量和号召力之外,要为你的产品背书。
又比如垃圾袋,我总归要买,这会也确实便宜,但是质量怎么样,别一提就漏。
这时候,明星网红的品牌效应就出来了,我相信你明星塑造的人设和角色是靠谱的,你网红拍的视频是朴实的,我相信你,我就相信你带的产品吧。
像这次李雪琴回应数据造假的时间,你说你啥也不知道,我相信你啥也不知道,但是你不能啥也不知道。
因为你获益了。
这些都具备以后,才是流量。
最后说一下明星的事。
明星的主战场应该不在这里。
明星的主要工作是满足人们对精神的需求。
他们始终和人们隔着一层荧幕,他们在荧幕的那段,通过自己的专业,通过艺术形式,将生活或者故事戏剧化,现在也可以接受综艺化,然后满足荧幕这端的观众对精神的娱乐的需求。
精神和娱乐的需求是巨大的,而且也是匮乏的,所以会创造出很大的市价价值,这也是明星身价比较高的原因。
而明星通过人们的喜欢,有了流量和号召力,应该通过上游变现,比如电影票房,通过代言商品,通过综艺节目的冠名商。
而这些影院、品牌、冠名商在通过明星效应的加持,从消费者身上赚钱。
这样才是各司其职,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大家都体面,都轻松。
薇娅上了再多的综艺节目,和明星的台风也不能同日而语。
明星流量再多,直播没有专业团队的配合,也要折戟沉沙。
而且明星身份的转化,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以前的你,是高高在上,众星捧月,一身的偶像包袱,充满了高傲和做作。
现在的你,是要给我推销商品,我是上帝,你必须俯首。
这样身份的撕裂,对你,对我,都是不痛快的。
所以在身份识别、人设、艺术追求、推销商品、影视作品、综艺通告、直播卖货、产品、供应链等等诸多身份和事宜之间做到平衡和完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是因为专业的团队,物美价廉的产品,然后通过流量推向了消费者,才产生了成交。
而不是你跨界的镰刀,来收割一片你认为智商不如你的韭菜。
不知道湖南卫视的主持人对造假事件怎么回复,会不会比李雪琴高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