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华光商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毕业生胡某简历造假损害学校声誉事件进行详细说明,鹰眼时报记者进行犀利的提问。此次事件值得毕业生深思,近两年来毕业生简历造假早已不是说明新鲜事,几乎每到毕业季,类似新闻都会出来刷存在感,但是为什么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简历造假当然是学生的问题,部分学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诚信缺失,心术不正,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学校也难辞其咎,学生的德育一直都是放在首位的,可是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是怎么做的呢?学校肯定无言以对,很多老师重科研,轻教学,学生苦读四年发现合适的工作不多,招聘单位的就业歧视也屡禁不止,动不动就要求985 ,211,这个是大多数高校面临的尴尬,是全社会面临的话题。
而每次的媒体报道案例的翻新,除了让本来单纯的大学生发现原来他们也这么干以外,好像就没有什么用了,至于那些说建立诚信数据库的方法,这些谁来做又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肯定的是简历造假不是一股歪风,而是季风,如果没有实际行动,风还是会继续吹。大学生简历造假,不是秘密。毕业生简历造假现象层出不穷,有越演越烈的迹象,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当面对招聘单位的门槛时候,不是自我反思自己为什么不符合,而是责怪他人过于严苛,于是就在简历上造假,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被录用,难道他们不担心有暴露的一天?其实很担心,但是与拒之门外的痛苦相比,他们还是愿意铤而走险。
大学生简历造假,虽与当前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过分看中简历有关系,但是毕业生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一张简历上,未免显得本末倒置了,简历造假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招聘难度,而且也给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抹黑,长此以往,必将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威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简历造假的背后是学生的诚信危机,面对这种情况,鹰眼时报认为,必须建立学生的诚信数据库,增加学生的简历造假成本,逼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当然,整个事件不应该是学生个人背锅,学校也应该承担相应的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职责,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向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减少学生找工作难度,,并做好心理辅导,让学生自信的找工作.注:本文只是学生课堂作业,过几天就会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