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走在路上,突然想起了大学时候的几件尴尬事,虽然尴尬但是也让人感慨。
1987年秋天,我在武汉青年报小报实习,时间大概有一个多月。其时刚刚结束新闻采访课,不成功的采访占多数,其中有两次,记忆犹新。
第一次是写一个人物,汉阳百货大楼的经理,名字忘了。当时拿到的新闻线索是,百货大楼在不停业的情况下,建设面积扩大了几倍。
当时我觉得,这个采访没什么难度,准备很不充分,直接去了几趟百货大楼,拿到了很多文字事迹,跟办公室座谈了几回,也顺手每回都逛逛顺手买个冰糕,本人也见了,感觉差不多,就动手写。
但是,我没完成。卡在了一个问题上了,我当时反复问为什么扩建的问题,引导着说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答案,但真正写起稿子,才发现这个动机是多么的平淡,并且不足以支持下面的做法,逻辑上不通。
我非常轻松地饶了自己,去写另一篇。
今天,想到这件事儿,我才猛醒,以那个时候的阅历,我恐怕很难写这个人物,因为,我的教育里有为人民服务,却没有企业家精神,没有职业理想和个人奋斗,所以,我没法理解那样一个厚重的人,他在我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单薄的概念。
第二次不成功,是对武汉测绘大学还是电力大学学生公寓的采访。现在想,其实,也是失败在了认识上。
所有的事实都很清楚,学生,管理老师都有材料,就是写不出。我记得当时我问过老师,学生不需要艰苦奋斗吗?这么好的条件,对学生的思想有影响吗?老师的回答我忘了,也可能当时我没理解。我是从小接受受苦教育的,只有苦难可以成就人,成由勤俭败由奢,怎么去理解整洁的生活条件也是个人尊严的一部分呢?
这,大概就是三十多年前一个规规矩矩的大学生的眼界吧。
幸亏后来经历了很多挫折,理解了个人理想,个人尊严,工作分工,职业尊严,边界这些事。但是,即使现在,阅历和眼界也是硬伤,我依然不理解很多事,而当我看到自认为理解的事有人还在钻牛角尖的时候,心里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