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捧读了一下午,作者像是有某种魔力,在我的心头系上一根线,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小说故事的讲述或喜或悲。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叙述的方法,每一个文字的呈现似乎都是我没有见过的。作者的叙述似乎很客观,甚至有种作者为书中人物执笔代记的感觉,但我能感觉到作者嘴角溢出的那漫不经心又别出心裁的笑。书中不断重复的一些情节和词句,好像一首沉浸在岁月中的乡村民谣,通俗易懂,朴实幽默却透露出一种悲悯。小说十分口语化,但与莫言的小说给我的感觉不同。莫言小说的口语化让我想品读,而这本小说的口语化让我想吟唱。
以前读过许多贫穷,饥荒年代的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或多或少受着时代的影响。这个故事或许是我看过之中显得不那么沉重的。许三观虽然贫穷,但是他有卖血这个“武器”。每当陷入困苦之时,他都靠着卖血度过难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卖血这个行为在他看来并非那么迫不得已。
其实整个故事读下来,我感觉主人公许三观有明显的转变。许三观在前大半内容里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按部就班地生活的人。该娶妻了他就娶了许玉兰,该生孩子就生了三个儿子。就像作者自序中所说:“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他有时候接近刻薄地追求着“平等”和他心中所坚守的“原则”,这或许会显得他有点自私,不近人情。在许玉兰去何小勇家受到辱骂传到许三观耳朵里时,他说:“反正没骂我,那我就不管这么多了。”,在一乐要求一起去吃一碗阳春面时,他固执地拒绝了,丝毫不考虑一乐的感受,导致了一乐的离家出走。而这也是一个转折点,许三观终究怕一乐出事,找到他,带他去吃了阳春面。从这一刻开始,我想许三观放下了心中的“原则”,认定自己是一乐的亲爹了,也是从这里开始,许三观发现了内心深处的爱,从此变得温情了。他为了救一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地卖血;他为了让二乐尽快回城,喝下一杯又一杯可能夺去自己性命的酒;他为了不让许玉兰挨饿,将丰盛的菜藏在饭下面。他一次又一次地让我感动得落泪。
我想许三观开始只想着生活着,但活着,时间随风吹过,爱也会在心中慢慢滋生。在前几次的卖血中,许三观还是麻木的,血卖了也就卖了,就像从井里打了桶水。而当他意识到自己心中的那份情,那份挂念,那份担忧,他的卖血开始变得沉重。他再也不去思考“这三十五块用去做什么”,他开始担忧自己还能靠卖血挣多少个“三十五块”去保护,坚守他深爱的家人。
许三观卖血,为了娶妻,为了救一乐,为了让二乐回城,为了生存,到头来,还是为了爱和尊严。
“等到我老了,死了,你想起我养过你,心里难受一下,掉几颗眼泪出来,我就很高兴了… …”许三观这样对一乐说。
这句话让我泪流不止。我想起了初中的物理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用低沉的音调,压抑着哭腔说:“我只希望多年以后,你们在某个车站等车的间隙,突然想到初中教物理的残疾老师,这就足够了,我也不枉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我想起外公在某次晚饭之后突然对我说:“等我哪天走了,你就把我埋在哪个靠近水的地方,在休息的时候去坟上看看我,陪我说说话,这就足够了。”;我想起了高中的挚友在毕业时对我说:“其实我跟你说过那么多话,现在要毕业了,我只想对你笑一笑,这就足够了。”
我觉得啊,不管生活在什么时代里,不管发生过什么悲惨故事,也不管是否曾经麻木无知,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收获了一份爱,就会付出十份情。心眼如针孔一般小的人,心胸如大海般宽阔的人;善良真诚的人,狡猾世俗的人,都会有某个时候,在付出所有的爱后满足地笑一笑,感叹一句:“足够了。”,也都会在某个时候,感受到来自某个人给予的全部的爱与执着,在他的那一句“足够了。”中泪如雨下。
感谢这个故事,感谢许三观以及所有的人物。一本书,给我诸多感受,有的诉诸笔端,有的深埋心底。这是一个美丽的相遇,余华带他们来,我想在心里让他们一直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