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名叫孙洙的进士编辑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在序言中,他写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而这句诗也和他所编辑的《唐诗三百首》一起流传了下来,被后人传诵,至今脍炙人口。人们常用它来阐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这几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全国人民也掀起了一股读唐诗的热潮。喜欢读唐诗的人,多少都有一些古代文学的功底,能够体会词句的凝练和情感的深邃。
所以,普通人读唐诗,大多读的是优美含蓄的意境、抑扬顿挫的音韵和古老而动人的生命之美。那么,唐诗能带给我们的,仅仅是这些吗?我们能否从中发现出一些不一样的“密码”?如何“熟读”,才能让我们“也会吟”呢?
两年前,网络有一个名叫《当我们在读唐诗时,我们在读什么?》的帖子走红了,它的作者是“前进四先生”。这位前进四先生是一位程序员,同时也是一位古典诗词爱好者。闲暇之余,他利用技术手段,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将整本的《全唐诗》做了一个纯技术上的分析,其中不少结论都让人十分吃惊。
比如,大多数人都会以为,唐朝最有名气的诗人李白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最多的,事实上他的作品数量只能排在第三(897首),而排在第一的白居易作品数量差不多是李白的三倍(2643首);
比如,唐朝诗人最喜欢用的字,是“不”,你想得到吗?或许是因为,否定的情绪和语气都更为强烈,更容易被传唱吧!
其他比如,诗人们最喜欢的是春天和秋天,最喜欢的颜色是白色,最喜欢的植物是松树和竹子,最喜欢的动物是马和龙;而诗人们笔下最常出现的地名,是江南和长安……
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也对这种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那这本《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就非常适合你了。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然而它却是用数字写成的,书中充斥着大量的表格和统计数据。作者选取了1500部作品,其中既有数百名伟大作者的作品,也有畅销小说和网络文学,采用大数据分析数百万个奇妙单词,以文学大数据作为标准,尝试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来探寻经典写作的隐藏规律。
你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
你最喜欢的作家,他最喜欢用的词是什么?
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的写作,会有不同吗?
畅销书会一直畅销吗,还是会逐渐滞销?
让你印象深刻的作品,开篇有什么特征?
……
如果你曾经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那这本书可以解答你的疑惑;如果你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那这本书一定能够让你大开眼界。
事实上,这不是作者第一次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写作。作者本·布拉特是一位杂志撰稿作家,为《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等媒体供稿,他曾将本书这种有趣的大数据分析、论证方法应用于广泛的艺术题材,包括音乐、影视剧、综艺节目,以及文学创作。他的另一本著作《再也回不 来,我也不在乎》(I Don ’t Care if We Never Get Back),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计算”了他与合著者埃里克·布鲁斯特一起经历的一段疯狂棒球公路之旅——不搭乘飞机,在30天内造访30座棒球场,观赏30场比赛,全程2万英里。
那么,在这本书中,布拉特究竟总结出了哪些黄金写作法则呢?
第一条,少即是多
若说哪位作家行文风格以简洁闻名,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提到海明威。确实,海明威坚信,作品应当尽可能精简,只留最核心的部分,多余的文辞只会损害作品。而为他带来诺贝尔奖章的《老人与海》就是简洁行文的典范。
与简洁原则相反,就是大量的副词使用。对此,本拉特提出疑问,是否伟大的作品都符合这一原则?他首先分析了海明威的全部作品,又分析了15位公认的伟大作家的共计167部小说,同时还分析了大量的畅销书和网络同人小说,将职业作家和业余写手的结果进行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副词的使用确实在经典作家及其最伟大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学世界巅峰的突出之作确实较少使用副词。即使在每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中,使用副词最少的作品常常也是他们最成功的作品。
对创作者而言,借用副词往往意味着作者的偷懒,当作者专注于故事场景和人物创作时,他根本不需要借助副词,也能够让其栩栩如生。
第二条,用一个难忘的场景开头
先回答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的“小说开头”有哪些?
很多人都会说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多年以后,当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或者是加缪的《局外人》:“今天,妈妈死了。”
很多人赞美简明直接的开头,通过布拉特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简短的开头令人难忘,而哪些伟大作品的开头,它们的共同之处不在于简短,而在于独创性,令人难忘。
一个优秀作品的开头,应该一鸣惊人的,它不是平淡无奇的叙述,而是带有悬念,能够立即抓住读者的阅读欲望。同时,作为作品的第一句话,开头是全文的基调,它还要和故事的内核遥相呼应,甚至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条,合理使用悬念结尾
在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中,每一章节的结尾都会提到一句话——
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这种结尾方法和当时话本的流行有关。而在英美文学界,尤其是畅销童书和青少年读物中,这种以悬念结尾的方式仍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无论是《分歧者》还是《饥饿游戏》,或者其他惊悚、神秘、悬疑类的畅销作品,都非常善于在章节结尾使用吊人胃口的方法。
为什么?“因为制造悬念很有用。”
如同电视剧一般,在每一集的结尾留下一个冲突或悬念,到下一集再解开谜题,这样观众就会一直追着看下去。下一次,你在创作小说的时候,不妨试试“悬念结尾”。
第四条,成功作家的建议
每个刚开始写作的人,都有过向其他写作达人请教经验的时候,或是阅读相关的书籍来学习写作技巧。不过,布拉特指出,在听从任何人的建议之前,应该先思考两个简单的问题:
1.提建议的人有没有遵从自己的建议?
2.有谁靠听从这些建议获得成功了吗?
不只是写作,其他方面亦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跟你大谈特谈他在某方面成功的经验和准则,而自己却从来不遵循这些准则,或者说他是唯一遵循这些准则的人,那恐怕这些准则仅仅是对他使用,而非关键的精髓了。
那么,有哪些大多数成功的作家都遵循的原则呢?
1.少用感叹号
2.适度使用“突然”
3.适度使用“思考类动词”
无论作者是想要让对话更激动人心,还是要表达震惊的情绪,都一定要慎重使用感叹号,因为它会显得你的行文虚伪而单调;“突然”这个词也是如此,它对故事情节也会产生一定的破坏;而“思考类的动词”和副词的作用类似,它会暴露出作者的懒惰,毕竟一个简单的“知道”、“理解”、“意识到”可以节省很多情节和环境的描写。
成功的作家会注意每个词和每个标点符号的作用,打磨自己的作品。不管是经典作品还是畅销书,最终能让留在每一页上的语句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的因素,可能还是作者的写作态度。
除了以上这些写作法则,布拉特还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美国人比英国人“写作嗓门”更大,作家的写作风格是很难改变的,每个作家都会有自己最喜欢的用词。这些问题对读者而言可能很难回答,然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它们如同在显微镜下一般纤毫毕现。
最后,回到书名《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上,你知道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是什么吗?
不是lolita,而是mauve(淡紫色)。
是不是很意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