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伏秋期近,还知扇渐疏。
惊飙坠邻果,暴雨落江鱼。
贵寺虽同秩,闲曹只管书。
朝朝廊下食,相庇在肴菹。
张爱玲在《秋天的雨》中写道:”雨静静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淅沥沥的声音。橘红色的房屋,像披着袈裟鲜艳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滴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
初秋的温香在微雨的滋润下愈发的浓厚。雨夜,坐在屋檐之下,轻轻摇起蒲扇闭目静听,除了青蛙的呱呱叫声、聒噪的蝉鸣声之外,还有夜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这声音着实给末伏的夜增添了不少秋意。
此时此景,让我想起在多年前,常常在秋夜与姐姐结伴而行,走路回家。那时候总觉得路长的走不完,心里也是紧绷绷,不知道要走多久,更不知道将来要走到哪里去,也不知道走完路以后,将来能干什么。路边的庄稼地栽种着高高的玉米高粱,一阵风吹过,庄稼沙沙作响,空气中飘着一些玉米丝,衣服角也随风飘起,顿时感到一阵凉意。
以前总觉得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层林皆枯,万物凋零。花朵的鲜艳与满目的绿色不复存在,就连早上的太阳也不如春夏有朝气。
就在今日,早晨起来,泡了一碗浓茶,在院子里一坐,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着麻雀鸽子的飞声;从槐树叶子底下,细数着丝丝漏下的白日光;静静地对着牵牛花的蓝朵,我却感受到初秋中依然藏匿着生机盎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写秋词时的感慨在我年少时是没有体会到的。少年的时候怎么会有如此旷达的胸臆。如今,虽然还没有达到哲学家刘梦得的思想高度,但在不经意间观赏到了秋林映落日酡红如醉的盛景后,也能顿生出暮色浸染的陶醉之情。暮色浸染黄昏,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这种美能让我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林雨堂在《秋的况味》中曾经写道:“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喧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的气态,这时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正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初秋让林雨堂描述的美妙绝伦。可是,秋天本来就短暂,初秋更是短的让人唏嘘不已。烟灰的温香转瞬即逝,正如美丽的容颜一样容易衰老。行将至中年,岁月无痕,真正能回忆的初秋的情景更是少的可怜。
今后还是要抛开感伤,敞开眼睛、耳朵、鼻舌、身意。,认真细心地去发现秋天独有的灵秀之气啊。
末伏已至,秋凉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