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书,是这一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作品——《终身成长》。在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卡罗尔点德韦克教授是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而她的这部作品《终身成长》,坐镇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10年,可以说是一本经过了广大读者及时间考验的作品!
在这本书里,德韦克教授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一经提出,这个概念颠覆了很多人对自我、对学习、对成功和幸福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成长型思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探索的底层思维方式之一。现在我们就来拆解“成长型思维”的核心内容。
1、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德韦克教授在书中,把人的思维模式划分为两类: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她强调,一个人很有可能是同时具有这两种思维的。但在不同的场合,你可能会有所偏重。而正是偏重不同,造就了我们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可以先想想一下两个问题,来测试一下自己的思维偏好。
在下面两句话中,你更同意哪一句?
第一句是:我的智商很普通。到了现在这把年纪,在怎么努力应该也就这样了。很难发生改变。
第二句是:不管现在我的智商是多少,我都可以大幅度地、甚至根本性地改变它。我的能力是由我决定的。
我们再来换一组:
第一句话是:我就是一个……的人。这里可以填一个描述性格的词语。比如,我就是一个内向的人。没有什么能改变这一点。无论我做什么,都不会改变我的天生性格。
第二句话是:无论我现在是哪一种人,有什么性格,我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它。我可以决定哦我的基本性格特质。
如果要选择一个的话,你会更同意哪一句话?
更同意1,是说明你目前具有,或者更偏重固定型思维;而选择2,则说明你目前具有,或者是更偏重于成长型思维。
通过这两组句子的对比,我们就能很清晰地把握到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别了。简单来说,在固定型思维下,一个人的特点、能力、智力等都是固定的,天生的,很难发生变化,连自己来改变也不行。
但成长型思维正好相反。在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的眼里:关于自己的一切,比如能力、性格、智力等,都是会不断变化的。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上足够的努力就可以。我的变化,是由我自己决定的。
其实我们的确很有可能同时拥有这两种思维,只是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我们采用的思维会不一样。
比如有的朋友或许会说,我是天生没有什么数学头脑的,但在画画方面,我就很有信心。在画画上,我会想办法去研究,去提高我的水平。
还有的朋友可能会想:我的孩子还小,所以他是有无限可能;但是我就不行,我已经差不多定型了。
2、成长型思维的优势
直观的感觉起来:一旦持有了成长型思维,人似乎就变得更主动、更自信、更愿意尝试。这种印象大致的方向是对的,但成长型思维并非只是停留在“我相信、我去做、我成功”这样浅层信念。成长型思维之所以能支撑起不同的行动,造成不同的成就,是因为它有以下这个内核。
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德韦克教授做过的一项非常有意思的实验。
教授和研究团队向一群五年级学生展示了一个硬纸箱,告诉孩子们里面装的是一项测试。这个测试的目的是评估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
等孩子们都明白了要干什么以后,他们找机会装作闲谈的样子问这些孩子:你认为这个测试能够测出你有多聪明吗?还有,你相信这个测试能够测出你长大以后会有多聪明吗?
其实,这两个问题,才是真正的测试。
我们不妨把自己代入这个场景。有一群貌似很专业、很权威的人,声称做了这个测试,就能测出现在的你,以及将来有多聪明,你会相信有这样的事情吗?
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会很自然地接受这个命题,接受自己的能力以及是否聪明是可以被检验的。他们会觉得:嗯,这个测试很重要啊!我得要表现得好些!
但具有或者偏向成长型思维的人就不会这样想。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同意,一项测试或许可以测出我的某个能力的现在的情况。但这个客观的结果,不能说明我有多聪明!怎么会有测试能测出这个答案呢?更不要说未来我能变得有多聪明了,这根本就没有人会知道。
正如德韦克教授所言:我们永远不知道时间和努力会把一个人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为什么要给一个“暂时性的数字”这么大的权利呢?但是固定型思维的人根本不会想到有这样一种解题思路。
3、固定型思维的致命设定
深入一步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固定型思维本身自带一个致命的设定,我把它称之为“要命的两步”。
第一步是叫“放大”:不自觉地给一项客观结果加上了一个非常笼统、但很夸张的意义;
第二步叫“给自我贴标签”:把这种含义与“自我”等同起来,把含义变成了自我的一部分。
比如,在固定型思维之下,一项考试结果,可不是再是一个客观数值。固定型思维之下,当事人会判定这个结果很重要,能决定我的命运,这个结果能代表了我的智力、我的价值、甚至是我的潜力。
然后,固定型思维者,还要把这种属性继续放大,把属性变成自我的一部分。于是,就有人会这样想:我做的好,说明了我是好的,是优秀的。要是我做的不好,就是我这个人不好!失败了就更惨,失败意味着我是个悲惨、没福气的人。
《纽约时报》中有一篇文章对此总结得很好: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把“失败”从一种行为,变成了一种身份。明明只是“我做的事情失败了,到表达的时候,就摇身一变成了:啊!我失败了!我是一个失败者!
一旦一个人在不自觉中同意并采纳了“放大”和“给自我贴标签”,这种思维就会变成制造痛苦的源头。
然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从根本上打破这两步设定。他们首先拒绝接受被“放大”的意义。
就像实验中,有一个五年级的小孩说的那样:我不相信!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测试能测出我有多聪明!
这种“拒绝”把视角拉回到了客观。测试最多能测出一种能力,还是暂时的、现阶段、今天的情况。这就好像是一个点,画不出一条直线;一项测试是无法对一个整体进行描述和判定的。
而且,因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始终相信:我的能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通过时间和正确的努力,我可以变成任何我想要的样子。每一天的我都在变化,都是新的、是与昨天不同的。所以,给什么属性、下定义、贴标签都没有意义。这都是过去的事情而已,并不是我啊!
真正的我,是不可以被定义的。人,就是不可以被定义的。能被讨论、被评价、被定义,最多只有人的行为或选择而已。人本身是不可以被定义的。
在这种思维的支撑下,失败只是事实。因此,具有成长型思维的朋友当然也会因为失败而感到沮丧、难过,但他们从不会自我定义、自我攻击。他们感受到的痛苦小,走出沮丧的速度快,整体承受的痛苦就会因此小很多。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最核心的奥义:截断一切与“自我”的捆绑!因为人,是永远在变化发展的;人是不可被定义的。
4、成长型思维决定一个人的意志力
带上这个核心思想,我们再来重新理解一下,以往熟悉的故事。会发现熟悉的事物中,有了截然不同的内容。
比如,如果我们都读过一些伟人的人物传记,会看到过很多他们如何不被失败打败、如何坚持奋斗的故事。通常情况会得出的结论是:嗯,这种“了不起的人物”,果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过人之处!比如特别坚强、特别有毅力。这就是天选之人和我们普通人的差别。他们具备很多超过了一般人的能力!
这是典型的,带着固定型思维的想法;事实上,事情可能还有另一种思考方向。那就是这些了不起的人物最大的不同,是自带成长型思维。他们可能从头到尾,就没体会到那么多的“痛苦”!因为他们从来都认为:我会不断改变!失败?哦,那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不管多少失败,都是事实,而不是我本身!一个人本身,是永远不会失败的。是不可以被定义的。因此,他们的注意力永远在:哦,是吗,我错了!OK,那接下来我应该怎么做?
成长型思维让他们很自然地做到了——痛苦少、恢复快、不纠结、很少自我攻击。这种体验,最显著地能带来的,就是 “坚持”。一旦一个人坚持下去,自然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德韦克教授曾经说:这两种思维模式就好像是两副带着不同颜色镜片的眼镜,你带上哪一付,就会看到哪一种颜色的世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即使撇开成功这种现实结果,我觉得,仅仅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本身,能成功减少内耗,就已经是获得了幸福。成长型思维能帮助一个人,始终自信、保持生机,始终关注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一来,这类人真的可能是笑着、体验着,然后顺便就成功的。
这才是人生真正的金手指!
反观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被大量的固定型思维包围。这也能怪我们会习惯性地用固定型思维来想问题、解决问题。在下一个视频里,我会继续来讲讲《终身成长》这本书中所提到的,造成固定型思维的原因,以及我特别为大家整理的,打破固定型思维,创造成长型思维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