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外出的于子涵回来了。我原本想找个机会才把馍干拿出来的,可是一看见于子涵,我忽然就没了卖关子找时机的冲动,我直接喊他并拿出了那块过期的馍干。
于子涵一看,他应该是明白我已经知道了所有,他怔住了。看来别人所说并非虚言,我忍不住责问子涵:“你怎么能这么做啊?咋想的?你自己都不吃的东西给别人吃,不怕别人吃坏肚子啊!”子涵听着我的数落,不语。其他孩子有的在起哄笑子涵,也有部分同学还不明所以,只是看着听着。
“那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办呢?”我问子涵。子涵没说话,其他孩子喊:“写作文!”“可以吗?”我问子涵。子涵答应了。题目不用说,就是《一块馍干》了。但是我要求他必须要有心理描写,就是捡馍干时咋想的,决定交过期馍干时又是怎样的想的?交过之后呢?
第二天早读,我看到了子涵交上来的作文,老实说有了心理描写,小文很是生动,语言挺有表现力的。只是,里面个别情节他明显没有照实写,就是看着还是在为自己辩解,而且可以看出来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给别人吃过期食物可能造成的后果。所以,我打算继续让他写,得让他长记性,知道缺德的事儿不能干,干了就是犯错,犯错就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这是我的目的。
我知道,这办法有点儿简单粗暴,几无智慧而言。权且作为一个教育案例现场直击记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