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少年临帖做不到“像”,成年人临帖做不到“不像”,这是最痛苦的事。

远的不说,就拿沙孟海先生的学书经历而言,也是曲折跌宕,令人感叹。

沙先生学书六十年,说自己“功夫不到,直到老年,写不出什么名堂来”,当然是自谦而已。

但同样是少年学艺,沙先生也经历了曲折和痛苦。14岁父亲去世那年,先生得到父亲传下来的影印本《集王羲之圣教序》,传世的经典行楷作品,非常喜欢,时常临写。估计与很多人的苦恼一样,不得要领,临不到“像”。他说:

只因我笔力软弱,学了五六年,一无进展,未免心灰意懒。

王羲之《圣教序》

字都临不像,真的非常抓狂,有剁了自己手的冲动。

后来,沙先生依靠自己的学习能力,做到了学习书法上的“华丽转身”,这会临得“像”了:

见商务印书馆影印梁启超临《王圣教》、《枯树赋》,结体逼似原帖,但使用方笔,锋棱崭然,大为惊奇。从此参用其法写王字,面目为之一变。

梁启超临《王圣教》


梁启超临《枯树赋》

但是,成年以后,特别是临书做不到“不像”也同样痛苦。临得“像”了,很不容易;但光临得像,即使像复印机那样,又哪够呢?

于是沙先生又说:

临摹碑帖贵在似,尤其贵在不似。

临得“不像”是另外一种境界,不是某些人写“江湖体”,自认为的“独创”,那是“自嗨”而已,并不在沙先生“贵在不似”之列。

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王铎,一个是吴昌硕。

传世王铎墨迹多是临写古帖,取与石本对照,并不全似,甚至纯属自运,不守原帖规范,这便是此老成功所在。
昌硕先生临《石鼓文》自跋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世人或讥评吴昌硕写《石鼓》不像《石鼓》,那便是“门外之谈”。

沙孟海临苏轼《中山松醪赋》

可见,临得“不像”,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练习”。临书当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抄书”,而是要借鉴方家的用笔之法,又有自己的理解,方能临出“不像”的情状,写出自己的情性。

我们还要学习沙老“穷源竟流”之法,搞清碑帖的来龙去脉,有方向有目的临摹碑帖,方能消除“痛苦”,自出机杼,有所成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