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智能储备调动”人类搭建起了理性思想操作系统。
哲学作为人类这种“客观存在”对接自然的一种“方式”,它会在三个方向上开展:
第一个方向是逻辑变革,
即逻辑本身这个方向。
1、逻辑模型的变革,诸如从盖天说、地心说、日心说、绝对时空观到相对时空观。
2、逻辑形式的变更,从理性逻辑起点的辩证逻辑、理性粗疏逻辑、定性的理性精密逻辑到定量计算的精密逻辑。
第二个方向是向外追问自然万物,
也就是依靠理性逻辑模型去认识外物,从而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比如,人类从最初只能认知直观的世界万物,再到今天逐渐认识非直观的单细胞、分子、原子等乃至更小的微粒,这都是“向外”追问的产物,而这也就是西方科学的由来;
(......我们人类今天的知识都跟实践没有关系。请想想我们今天说物质,什么是物质?我们说它是分子, 说它是原子,说它是基本粒子,请问你拿眼睛能看见吗?我们今天说生命,说它是细胞构成,说它是基因构成,请问您用眼睛用经验能看见吗?你都看不见。可见我们的今天的现代知识体系居然全都是逻辑推演的产物。——《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第三个方向则是追问“种内关系”,
可以理解为基于资源稀缺和资源相对满足而设定的对应群体制度,使得在这样的群体制度下能实现整个群体的稳定存在。
比如,重德文化、信主文化,其本质都是抑制种内竞争、建构种内合作制度。
一切种内关系的制度变革,比如公司、社会、国家制度、乃至国家联盟等关系的变革,其本质都是模型的变革(制度模型),目的仍是维护对应人口数量的稳定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