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联心”群的建立,是给为了孩子的成长愿意学习、愿意思考的爸爸妈妈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分享有心理科学依据的育儿理念与方法。未来,我们还会提供基于心理学的易于操作的趣味早教项目,让早教成为家长与孩子互动的教育过程,也成为爸爸妈妈们育儿的得力助手。
为了方便大家在忙碌了一天后能够快速了解群里讨论的话题,我们特别把当天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以便大家有进一步的沟通、思考与成长。
本期的总结,是关于三个主题的讨论,有观书有感,也有生活小事,但都能让大家引发对自身成长、对教育孩子的反思。
0717
@周娜 今天看到的一段话,分享:人年轻时总是易怒不满、充满戾气,以为三言两语便能看透人心,用规则就能统摄整个世界。大概还是性情单薄,不懂生活的复杂性,笃定单一而明确的东西。一旦事与愿违便难以容忍,事情若不朝着明确方向进行,就是不正确的。这种“顶着一口气活着”的状态,是年轻人的战袍和武器:毕竟,在一无所有的年纪里,除了敌意,还有什么可以拿来作战的?
“本事”,是改造世界、是自我的扩张,试图让世界与我趋同。而“温柔”则是自我的收拢,从“我”中走出,走向“他们”。
事实上,只有深入到生命种种微观时才能发现:原来生活是含混的,它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肌理相连,人情人性盘根错节。
@Shimin 年轻的时候的确这样,急于求成,心浮气躁。这个是年轻一代的毛病。
@周娜 也许年轻人也在艰难完成自己的蜕变。记得我年轻时候还真没觉得自己不对劲,而且总是要完成了向外的探索才能回到内心深处吧。
0718
@李文怡 今天遇到一件事情,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早送女儿去打羽毛球。以前是女儿和小学同班的两个同学一起打,今天开始新加入了女儿以前幼儿园班的一个小姑娘。大家见面后,我建议女儿给双方做个介绍,方便大家认识彼此。结果女儿对我说:‘’我本来是想介绍的,可是他们都不感兴趣。**(其中一个男生)有点那个。‘’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非常生气,觉得女儿居然当着大家的面去说其中一位同学的不是。当时严厉制止了她,并且小声批评了她,她有点不知所措,有点委屈。事后平静下来想,以我对孩子的了解,她可能想说那个男生有点内向,不喜欢和女生多说话。她不是恶意,可是我觉得她这种行为非常不妥。问题是,我有点困惑于怎么跟孩子清楚地讲明白,这件事她错在哪里。到底是我碍于家长之间的“面子”,还是确实是孩子的错。当然,礼貌方面的问题是要教育的。
@董建树 是不是有点多虑了啊。不过我还没有自己的小孩,所以很多都是观察和学习得来的经验。
@李文怡 我能想到的,是告诉她,这样说,会让那个男生更不好意思。喜不喜欢说话是别人的自由,做不做介绍是自己的事情,不相关。
@董建树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记得我外甥过10岁生日的时候,我祝福他能够开心乐观、接纳通达、善良并遵守规则、以后能够做到批判和独立......嗯 原则性的事情要求好之外,是不是很多小事情就不要管了......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杜颖颖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很多时候是直来直去的。如果她的同学朋友不觉得这是问题,我觉得您也别太多虑@李文怡 这是我和现在90、00后孩子接触的感觉他们很多时候真的是毫不客气的。
@王艳 不要随便judge别人,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另外,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个在平时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传导。时间长了,观念就形成了。
@李文怡 有时候我会鼓励孩子,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所受的教育和内心真实的东西就出来了。
@杨宝 感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很难做到
@董建树 嗯 性别差异也是有的,可能我是男的嘛所以对小孩子的反应就不会有那么紧张。
@上海社科院 杜颖颖 个人感觉,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有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所以要教育孩子们,但是这个教育本身也应该是私下的过程,在她朋友面前教育她,不是犯了和她一样的“错误”吗?
@李文怡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个也是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结果是我女儿有时会表现出:为什么我这样做就不可以,别人就可以。有时候她会很严格要求自己,又会觉得不贡公平。
@杨宝 @李文怡 是的,深有同感啊!
@上海社科院 杜颖颖 而就这件事本身来说,真没有那么严重,大人也未必能搞清孩子的相处模式。
@王艳 然后我就会长篇大论地说: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公平,然后找例子以论之,不过效果不好。我常常想,如果有时间去山区,让他体验没有抽水马桶的艰苦生活,回来会不会就不会这么问了。
@杨宝 我会告诉女儿,我是你的妈妈我有责任教导你,但是我没有责任去教导别人家的孩子。@李文怡
@Nafisa 看了大家的讨论,有一点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我们都在投射自己的心理和信念在外在的人,事之上。
@董薇 如果是我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会觉得特别尴尬,会因为孩子的不礼貌感到羞愧。如果是我,我估计当时也会马上阻止。现在孩子们的相处模式的确跟我们有很大不同,或许是我比较守旧,我会告诉孩子一些我认为最基本的原则,比如礼貌,尊重。私下里会再找个时间跟他探讨这个问题,然后告诉他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怎样更好的处理@李文怡
@Nafisa 所有的期望行为都是投射,看清投射滤镜后的心理是转化的关键
@难搞小孩儿Vivian 我觉得吧,跟小孩子讲道理讲不通,不如角色互换一下让他感同身受然后再来点大道理讲一讲,比较有记忆。
@Nafisa- 有时候或许是父母把问题扩大化了
@李文怡 因为我们想得太多,也顾虑地太多
@Nafisa 何不再多观察观察,如果问题是习惯性的,可以找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如果是一次性的,那就完全可以忽视啊。我儿子现在是小叛逆期,不与长辈打招呼,别人夸他,他会直接说,能不能不谈论我...... 我儿子现在是小叛逆期,不与长辈打招呼,别人夸他,他会直接说,能不能不谈论我......
一提到有效沟通,大家可能都会想到从“倾听”开始,可是听完之后呢,该如何“说”?通常情况下,多数人在听完之后,会开始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对说者进行各种对错评判,讲道理说教育,这种情况,尤其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最为常见。
@BeakChunhwa @周娜 学习了在具体操作上帮助很大,可操作性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