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赏读的这首诗,选自《千家诗》。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千家诗》呢?它是中国古代的蒙学读物。蒙学读物是古代的小朋友读的书和学习的材料。他们要学习“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
《千家诗》是将唐代及以后优美的诗歌选出,经过不同年代不同的人编纂,最后在清朝定型,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千家诗》。共收录122个诗人的226首诗。
“三百千千”中,《千家诗》可以说是最有意思的一本了。
《花影》这首诗里说:“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瑶台是什么?
《西游记》里孙悟空因为没有被邀请参加蟠桃会,非常生气,他就自己偷偷跑去举办蟠桃会的地方喝酒吃桃子,喝得醉醺醺的。举办蟠桃会的地方叫做瑶池,和瑶台一样,是传说中王母娘娘、西王母这样的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首诗的瑶台里指的是院子里的亭台。大概是诗人觉得自家的亭台清幽美丽,才会把它比作神仙居住的瑶台吧。
“重重叠叠上瑶台”,亭台下面,重重叠叠铺满道路的东西是什么呢?是花?树叶、?还是树枝?
诗人说:“几度呼童扫不开”。几度是几次的意思。几次叫童子来打扫,却扫不开。如果是花瓣、树叶,就不是扫不开了。可能会扫不尽、扫不完,但不会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当太阳落山了,那重重叠叠的东西不见了,就像被太阳收拾走了。明月升起来了,它又出现了,好像是被明月送来的。
原来它是花影,花的影子。
诗人非常有意思,看见院子里重重叠叠的花影铺在台阶上,一直通往高处的亭台。于是赶紧呼唤童子来打扫。可是扫了几次也扫不开。这些花影刚刚被太阳收拾走了,又让明月送来了。
一个人清醒的时候,大概是不会看到花影后叫人来打扫的。
他可能是刚睡完午觉,还迷迷糊糊的。也有可能像孙悟空一样,喝了一点酒,有点醉,晕乎乎的,才把花影当成了落花吧。而幸好他有一个这样可爱的误解,我们才能在几百年后读到这首可爱的诗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是苏轼,一个说是谢枋得。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谢枋得是南宋的诗人。他是苏轼的粉丝,他的别名“叠山”就来源于苏轼的诗句“溪上青山三百叠“。据说《千家诗》曾经经过谢枋得的编撰。所以,这首小诗《花影》到底是苏轼的,还是谢枋得的,难以确定。
不论怎样,这是一首充满天真童趣的好诗。
除了这首诗之外,王安石有首诗,也写到了花影。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这首诗的题目又叫《夜值》,写的是王安石在翰林院值夜班的场景。
香炉里的香已经燃尽了。水漏的声音也断断续续。轻柔的微风带来阵阵寒意。漏是古代计时的工具。那时候没有手机、手表。用铜壶等容器盛水,水漏到一个有刻度的器具中,观察器具中盛水的多少来计时。有句歌词叫“时光如沙漏。”水漏就像我们现在还会看见的沙漏,看沙子的多少来计算时间。“漏声残”,漏水的声音已经断断续续了,说明水快漏光了。夜深了。
“剪剪轻风”,“剪剪”是形容春风的轻微。黄巢写《菊花》的诗里有一句“飒飒西风满院栽。”“剪剪”扁扁的,发音轻柔;飒飒节奏快,声音短促;“剪剪”是春风,“飒飒”是秋风。不同的声音,风的大小和触感都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的中文——非常丰富的语言。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恼人这里不是“让人气恼”的意思,是“撩人”。春天的夜色多么撩人,让我睡不着。于是,看着月光慢慢把原本在地上的花影移到了栏杆之上。
原来值夜班的时候,还可以欣赏到如此美丽、如此动态、生动的景色呀。
中国文化的审美是比较喜欢“影”、“影子”的。因为我们的祖先喜欢“留白”,喜欢“花半开、酒半酣”这种离圆满、离顶峰还差那么一点点的状态。因为还差那么一点点,就还有期待,就离花谢、酒醉这样过度的状态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影子的朦胧美也是这个意思。所以,中国的诗歌里常常出现“影”这个字。
除了我们刚才读到的花影,还有竹影、云影、帆影。
朱淑贞《即景》:“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竹子摇动,清影笼罩着幽静的窗户,像苏东坡的屋子,更像林黛玉住的潇湘棺。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云的影子倒映在方塘之中。
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好朋友乘坐的船只剩一片孤帆、一个远远的影子在碧空那头渐渐消失,我只能看着长江向天际流去。那一个远远的影子,也是我们送别亲人、朋友的时候常常看见的啊。
现代诗人徐志摩也有一首诗写到“影子”,名字叫《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美丽而容易消逝,这也是影子的魅力所在吧。
今天的《千家诗》共读就到这里,愿诗歌陪伴我们更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