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是世外美好的仙子,宝钗是烟火红尘中几近完美的女子。作为白富美+学霸+高情商,宝钗几乎无懈可击。然而,在追求幸福的博弈中,优秀如斯的宝钗仍然一败涂地。
(一)
宝钗是封建贵族家庭培养出来的淑女典范。曹公给宝钗此人总评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赞美和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从大的方面讲,宝钗是封建社会女子的道德标杆。我个人观点,曹公的“停机德”典故出自《列女传.乐羊子妻》:乐羊子外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中途就回家了。回到家时他妻子正在织布,拿起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绢割断,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将前功尽弃,规劝乐羊子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宝钗也经常借机劝导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书中直接述及的是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写宝玉“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劝导,反生起气来……”。还有一处是湘云劝导宝玉谈讲仕途经济学问遭冷遇后,袭人劝解湘云时说得“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曹公描述的“停机德”是概述,还涵盖了宝钗其他的宝贵品质。比如孝敬母亲,“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为了家族兴旺,宝钗还进京参选才人赞善之职。她深知“淡极始知花更艳”,恶繁悦朴,房中像雪洞一般,不爱华服,不戴珠花。宝钗有心计属实,但她在贾府居住多年,能获得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说明绝非只会在表面上邀买人心取宠之辈。宝钗待人热心真诚。面对黛玉的挖苦刻薄,大多不以为意,很少反击。在林黛玉说酒令失言之后,没有抓住黛玉的错处做文章,反而私下找黛玉谈心劝诫,令黛玉深感其情,两人成为挚友。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时,宝钗帮湘云备螃蟹宴,湘云说:“我若不把姐姐当做亲姐姐一样看,上回那些家常话烦难事,也不肯尽情告诉你了。”岫烟心中先取中宝钗,方才取中薛蝌。可见,宝钗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女子。
曹公所说的“咏絮才”,是指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中,作柳絮词之事。湘云见柳花飘舞,一时兴起,偶成一小令,引来姊妹们填柳絮词。黛玉填了一首《唐多令》,记得下半阙是“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李纨评道“太作悲了,固然是好的。”宝钗作了一首《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众人评判:“果然翻得好力气,自然是这首为尊。”这阙词精神昂扬,笔力雄健,风起云涌,把宝钗的积极思想和过人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些红雪研究者(主要是“拥黛派”)认为,这阙词是宝钗热衷功名的明证,我不敢苟同。大观园里人才济济,湘云、妙玉善作诗,惜春善画,探春善于理家。要论到既能诗会画,又善于理家,还博古通今者,仅有宝钗一人。以黛玉之聪慧,尚且只能占到学识、作诗和理家三样,绘画上望尘莫及。
淑女宝钗不仅姊妹缘好,丫头婆子敬服,也赢得了长辈的交口称赞,贾母对薛姨妈说:“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贾母素喜宝钗和平稳重,出资给宝钗过生日,这个待遇迎探惜三个孙女尚且没有,可见贾母对宝钗的赞赏。王夫人还托宝钗帮衬着照管大观园,想必也是看中了宝钗的战略眼光和统筹能力。
宝钗不仅是淑女,还是白富美。曹雪芹在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就隆重介绍了薛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文中描写宝钗美貌之处颇多,比如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宝玉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宝钗家里是皇商,即使后来渐渐败落,也颇有分量。薛姨妈欲订岫烟为媳,邢夫人认为“薛家根基不错,且现今大富”,将计就计就应了下来。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对宝钗说:“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土地,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
宝钗就是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女子。她出身富贵,貌美过人,有德有才,温柔贤淑,尽管也有缺点,但是瑕不掩瑜。总体上说,她是按照孔孟之道培养出来的淑女标杆。
(二)
宝钗爱不爱宝玉呢?我的判断是爱。首先,宝钗受到的爱情启蒙不亚于黛玉,这一点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时,宝钗对黛玉讲到过。就宝钗当时所处的环境来讲,宝玉是周围男子中的佼佼者。从书中也能找到证据。比如,三十六回之前,宝钗经常去怡红院,晴雯和麝月拌嘴时就抱怨宝钗:“有事没事的跑了来作者,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宝玉挨打后,宝钗去看望宝玉,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宝钗急中出错,表露了感情,否则以她的矜持,很难说出这番话。莺儿帮宝玉打结子时,宝钗刚随众人从怡红院离开不久,又单独赶回怡红院。第三十六回中,宝钗姊妹从王夫人处回到园中,宝钗因约黛玉往藕香榭去,待遇会说立刻要洗澡,便各自散了。“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意欲寻宝与谈讲以解午倦。”再从宝钗帮忙给宝玉做鞋等细节可以判断,宝钗是爱宝玉的。
宝钗是个聪慧而自尊的女子。尽管她渴望一段美好的爱情,尽管有“金玉姻缘”之说,但她明白,宝玉爱的是黛玉,念的是“木石前盟”。她不屑于用“金玉姻缘”的传说拴住宝玉。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里,“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心里没意思”的内涵很丰富,我个人观点,是对王夫人元春薛姨妈“拉郎配”的做法不屑。她之所以有一段时间去接近宝玉,也许是想赢得后者的爱情吧。
那么,宝钗是否愿意嫁给宝玉呢?我推测,她是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态,既愿意又不愿意。说愿意,是因为她心里多少还是爱着宝玉的,对宝玉又知根知底,好过嫁给陌生人。还有一重原因,第八十回已写到金桂泼妇形象尽显,薛蟠整日“出门躲在外厢”,家道中落,以宝钗对家庭的责任担当,为挽救薛家自然不惜一己之身。说不愿意,是因为宝钗深知宝黛爱之深情之切,按曹公的人物命运安排,当时应该黛玉已死,但宝玉必定难以忘怀,而且宝玉又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符,她对贾家查抄大观园等事的做法也深感不满。抱着这样矛盾的心理,宝钗被推进了一场婚姻的豪赌。
宝钗婚后,和宝玉过着举案齐眉的日子。可是这场貌似势均力敌的婚姻到底怎样呢?一曲《终身误》道尽了宝玉心思:“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宝玉了解宝钗的优秀,无疑是欣赏她的,但是欣赏不等于爱情。宝玉只有一颗心,给了黛玉。宝钗一个如此美好的女子,只能守着无心的宝玉,守着爱情不够欣赏凑的婚姻数日月。最终等来了宝玉出家的结局,走向了“金簪雪里埋”的归宿。
(三)
按《红楼梦》描述的世界的价值体系来说,宝玉和黛玉一心向往着自由,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无论他们是在贾府,还是在甄府,哪怕在北静王府、在皇宫,恐怕也注定是要以悲剧收场的。少年天子顺治皇帝身为泱泱华夏一国之君,想要自由地爱董鄂妃尚且不得,最终落得削发出家的结局,何况宝玉和黛玉。那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大牢笼,对于任何敢于逃出牢笼的人都会无情地打击乃至摧毁。因此,在那个世界里,宝黛的悲剧是必然的。
宝钗是叛逆者吗?不是。她是孔孟之道教育出的优秀成果:一个美貌贤惠的女子,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一个眼光长远的女子,一个聪慧能干的女子,一个以诚待人的女子,更是一个三从四德的女子。按那个世界的婚姻标准体系来说,宝钗这样的女子综合得分总该在A+以上吧。按说,她筹码满满,最有可能拥有幸福。但是,当家族要把她送进婚姻的豪赌时,她外表坚强,内心脆弱而无力。宝钗明白她满手无可挑剔的筹码一无用处,因为只有婚姻的外在比如门当户对年貌相当跟筹码有关,婚姻的实质比如爱情跟筹码没有关系,她只能赤手空拳上赌桌,最终惨败而归。
同宝黛的悲剧相比,宝钗的悲剧是那个社会内部更深刻的痛。宝钗是那个社会最为需要的一类人,然而,她一心维护的世界只重家族利益,只重封建礼教,没有维护她。
那个社会就是一棵树,家族就是树上的一根枝,个人就是枝上的树叶。这棵树看起来必须是完整的,美好的,所以,有问题的家族、有问题的个人会被毫不留情地去掉。宝玉黛玉这种树叶总想伸出枝桠,就遭到了被去掉的命运。宝钗这片顺从的、美好的树叶,被分派到了需要她去的地方,而不是她想去的地方。整棵树看起来完美无瑕,郁郁葱葱,实际上枝叶们已濒临崩溃了。本来,社会这棵树的成长目标是促进干、枝、叶的发展,在这里却本末倒置了。
于是,宝钗和宝钗们被推进了一场输多赢少的赌博,整个社会的悲剧无可避免地催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