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0107】变与不变的中国哲学——再读《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七七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上一章,先生讲到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一种对思想思想的系统反思。既是思想,必受生活地域、生活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第二章,先生从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的层面,追溯中国哲学如何成为现在这样,为什么成为现在这样。

以下是阅读过程的简单摘要,通过咀嚼大师文字,结合自己肤浅的阅读,忽略、跳过自己啃不动的地方,形成自己的内化吸收方式,以便梳理加深记忆。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中国先哲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是暗示不明晰的,这和西方哲学家体系化、宗教化、理性化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这和古代中国人与古代希腊人所处的地理背景有很多联系。

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中国人认为国土就是世界。从孔子的时代到上世纪末,中国思想家没有一个人有过到公海冒险的经历。用现代标准看距离的话,孔子和孟子居住的地方离海并不遥远,孔子、孟子虽然各有一句提到“海”字的文字流传后世,却也只是随笔一说,自己从未涉足大海。生活在海洋国家而周游各岛的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却是很大的不同。都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地理背景的限制,势必阻挡眼界和思维。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

中国是大陆国家,势必以农业为主。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农业关乎生产,商业关乎交换,所以,“重本轻末”是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繁荣。他们根本上是商人。我们自然可以找到中国和希腊哲学家表达哲学、文学、艺术的不同。

《上农》这一篇里,先生对比了从事“本”和“末”的两种人的生活方式。从事“本”业的人即“农”,他们朴实,容易使唤,像孩子一样的天真 ,不自私。他们的财务复杂,国家有难,他们不会弃家而逃;从事“末”业的即“商”,他们心肠坏,不听话,诡计多,自私。财产简单,一旦国家有难,他们总是逃往国外。原来“上农”是这个意思,这是哲学家对“农”的认可,更是那时候他们再特殊背景下自己的特别理解,也是对从事农业生产者灵魂境界的褒奖啊!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其经济背景的限制,他们对农业的评价又表明他们受到自己时代经济背景的限制。

我是比较喜欢“反者道之动”这一理论的。这是儒家和道家都支持的理论。借用黑格尔的说法,就是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是老子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的主要论点之一。我更喜欢用“黎明即将到来”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先生充分肯定了这一理论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和贡献,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这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心理武器。想到那些黑暗的日子,想到无数先辈用这样的思想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不倒,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这是多强大的“信仰的意志”,不禁对先哲们肃然起敬。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告诉自己,行事对人,不要太满 ,一切刚刚好,就是最好的距离。

“自然的理想化”这一节,比较好懂。先生主要从对待理性化、或理论地表现农的生活方面,来谈道家理想化主张。从事农业的人生活简朴,思想天真,道家的人就把原始社会的简朴加以理想化,而谴责文化。把儿童的天真理想化,而鄙弃知识。学习《桃花源记》时,给学生拓展“老死不相往来”一句,那时只是出于句意相通考虑拓展,现在再看老子的理想化生活,“小国寡民……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不正是小农国家的一幅田园画吗?要好好研究陶渊明的诗文,道家的精髓很深刻呢!

在“宗族制度”一章,我找到了儒家成为正统哲学的原因。农和士都是靠土地为生,而土地是无法移动的,这就势必限定了这类人的生活范围,只能和土地生活在一起。长期发展,就形成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在这一家族中,也就有了权威,家族崇拜就根深蒂固的形成了。谁是第一个将全家定居在此地的那个人,就成了家族的最高权威。

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不过是主要的家族关系,另外还有很多。公元前一本汉语词典《尔雅》牟其中表示各种家族关系的名词有一百多个,可见家族制度在当时社会的盛行。

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五种社会制度合理,或者这五种理论说明。由于这五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地理条件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儒家学说成为正统哲学的局面了。

先生在前章里说过,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庄子》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这里的方,是社会。儒家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和道家的哲学,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我们在读杜甫和李白的古诗时,以前总是从现实和浪漫的角度去考量两人诗风的不同。现在来看,在他们的诗里同时可以表现出中国思想的这两个主要传统。

儒家比道家入世一些,道家比儒家出世一些。两者彼此对立,又互相补充。后来,有出现了新儒家、新道家,他们努力使儒道两家互相接近,这样,单一的看中国哲学就不对了,它既入世而又出世。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中,我似乎能理解道家对自然的理想化追求了。突然对中国画产生了兴趣,也在努力回想看过的那些画作,山脚下,水畔彼岸,总有人独坐,那是否是道家追求的自然,又是否是艺术大师们在努力参悟,在追求精神自由中的天人合一呢?

再读陶潜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似乎每一句文字里有些道家的玄机呢!只是我还说不出一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说实话,开头两段,以我水平,是很难消化吸收的。先生提到“农”的眼界不仅限制了中国哲学的内容,而且还限制着中国哲学方法论。诺斯罗普教授的概念类型,我只能记住两个名词,一是用直觉得到,一是用假设得到。懵懂间,觉得中国哲学属于前者,西方哲学属于后者。先生从“农”的概念,深入浅出的阐释中国哲学的出发点,还是很好理解的,比那些生涩的名词术语好多了。“农”所要对付的,例如田地和庄稼,都是直接领悟的。从事农事的人淳朴天真,珍贵他们直接领悟的东西,他们的哲学家当然就以此作为他们的哲学起点了。

而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虽然我没有办法理清知识论的具体内涵,我以为,知识论应该是对知识的一种系统追问,更深层面的思考。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桌子,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仅仅是我心中的一个观念还是占有客观的空间,中国哲学家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

这样考虑,也能理解中国哲学为什么以暗示不明晰的方式来表达思想了。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文约义丰,明晰不足暗示有余,好像也能恰切的理解。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先生在第二章开头已经诠释了古中国人和古希腊人,因为地理背景和经济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哲学研究的内容不同。其实,还有影响的是他们的哲学知识论问题。

跟着先生的思路,我们把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哲学家生活关注点进行比较。中国是大陆国家,在那个社会,没有其它产业,他们关注的只是农业生产,看到的都是靠自己的直觉概念形成的知识。而希腊人,他们生活在海洋国家,以商业维持其繁荣。从事商业活动,他们首先和抽象的数字进行打交道,然后才是具体的东西。这样的数字就是诺思罗普教授所谓的用假设得到的概念。于是希腊哲学家也在此基础上用假设的概念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他们由数字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形成了一系列的知识论问题,这也是希腊哲学语言明晰,既有内容,又有方法论的原因吧。

同时,在那个社会背景下,中国是宗族制度,在一个家邦里,社会组织是独裁的、分等级的,有家族崇拜,父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而在西方国家,因为他们从事商业模式,需要集中的住在城里,发展商业,互通有无,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在这样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也势必影响着西方哲学优于中国哲学的根本。

再说,社会进入现代世界,要以工业革命为手段。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这不是偶然发生的。由于眼界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一个见多识广,乐于改变,鼓励创新;一个安于现状不想变化,也没有改变的想法和机会。“农”的概念和生活方式,中国也曾经有过不少的创造发明,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都中途夭折,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我们似乎也能接受。

总体说来,海洋国家的西方人不是心肠坏,诡计多,而是人家精明,智慧。唯有不安现状,积极创新,才能洞开一片崭新的天地。像古希腊人,像从事商业的海洋国家的人。大到国家,小至个人,亦复如此。对于我们师者而言,立足现状,扬长避短,努力改变自己,才能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

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

科学洞开中国的大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中国哲学和中国人的经济条件联系密切,那么中国哲学,是不是适应现在条件下生活的人呢?

关于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到底是什么?我说不好。但是先生从希腊哲学里举的两个例子,我似懂非懂。在中国,一旦工业化,旧的家族制度势必废除,儒家论证它合理的理论也要随之废除。但是这样并不是说儒家的社会哲学就没有不相对的东西了。仔细想来,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诞生,都有其局限性。而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也只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个特例,它们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社会的“一般”存在,是相对的,但是却具有长远的价值。

就像我们教育,不是也有很多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生成的嘛?我们也当然不能排斥它的相对性,更不能否定它们的长远价值。

先生说每个哲学各有不变的东西,一切哲学都有共同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哲学的话,新的中国哲学一定会变,它将不再限于“用直觉得到的概念”,事实上,中国哲学已经在变。

很期待先生给我们分享中国哲学的变化!(第二章完)

读完第二章,我开始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兴趣,这个兴趣的产生应该得益于自己的读书整理。最起码,我读懂了中国哲学为什么是过去的样子,而现在,它又会成为什么样子。与此同时,在先生的文字里,我也知道了古希腊哲学和古中国哲学的本质不同和共同的东西。变与不变是哲学问题,怎么读,怎么写,是我的问题。

期待明天下一章的阅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33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0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81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07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2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1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71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0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9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32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73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06评论 2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