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春,迷信美。
小时候是没有感觉的。大人们总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小学课本上选入的朱自清散文《春》,老师在讲台上读了又读,他们总说着“希望”,可对那时的我看来,这并非是一个多么美好又珍贵的词,一定是大人们用来唠叨孩子珍惜时间罢了。然而,生命的神奇之处,或许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那个曾经不以为然的女孩她从来没有想过,将来有一天自己竟也会在某一个清晨,站在讲台与另一批青春诵读春的赞歌,并对其永远迷恋。
古人以木象春。从汉字角度看,“春”从丰从日。“丰”意为草木遍地生长,与“日子”联合起来,则是草木逐日生长之意。《尔雅·释天》中解释,“春者,天之和也。”我喜欢春,因为它给人亲切之感,是一个柔软到骨子里的,并能够不断给你惊喜的季节。
阳光似浓非浓,柔得很,空气则是带有甜味的。春日的清晨是最适宜读书写字的了,我想。因为它足以让一个人的灵魂安放在手心里,再泡一杯茶,或是焚一篆香,即便是安静的坐着,也是极好的。可惜不会品酒,若是呷上一口,那味道想必是淡而醇的,那是一杯来自春的韵味。当然,少不了要下雨的。杜甫在诗中曾称其是“好雨”,我觉得“好”字极佳。亦如《诗经·关雎》中的那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好”想必不仅仅只传达着美和善,而是有着某种特殊的力量的,道不出,但深深浅浅吸引着你。春天的雨可触,可观,亦可听。
忆起不久前的一次课堂,原本安好的室外,突然偶降风雨,并且雷声轰然,让原本男孩较多的班级氛围忽然变得躁动起来,几番提醒与维持仍旧抵不住春雷阵阵,一会儿,窗外斜密如珠帘,雨落倾盆。当日所授恰好是节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两千多年前孔子所憧憬的“大同”世界再美好,也没有此刻孩子们眼前的雨打户上的嗒嗒声和雨落楼顶的叮叮响来得有吸引力。是静不下来了,那就听雨吧!
果然,顷刻间孩子们就乖了。一个个端坐桌前,或凝视窗外,或敛声静思。雨声越发的清脆了,雨水夹杂着树叶的清香从窗外潜入,氤氲在春的乐曲中,似痛饮甘露,那是绿的味道吧!庄子云:“无听之以耳,当听之以心。”想必这春雨是应时而来的,融入清爽与纯真,释放随性与洒脱。电影《无问西东》中就有“静坐听雨”的情节,破瓦旧屋,一介布衣,一群青春,端坐着便是一片锦绣山河。孩子们自然做不到如这位老先生一般“物我两忘”,但在这节课的最后五分钟里,却是一次久违了的与大自然的对话。
人与大自然是一体的,只是脱离太久,反倒生出隔阂了,可生命却总有一些不经意的巧合,让你单纯回归,这就是惊喜。看到班上孩子们渐次平静的眼神,觉得浪漫又感动。记得蒋勋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不可以留十八分钟给一首诗。”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我想,如果能腾出一个时刻留给一场雨,即使只有五分钟,那就是一首好诗。人最终都无法逃避生命的真诚,幸好我们有诗,而好的诗一定是亲近自然的,这样才能贴近生命本真。
偏爱那一句“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分享给自己的学生,他们都笑我。我很喜欢他们的笑,如果可以,是真的想带他们出去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此诗一般的身心自由,倒有几分老庄的韵味,原来孔子他老人家也是渴望的!所以,为何不去另一所学校念书呢,去感受一抹绿的惊喜,去记录一朵花的绽放,寻觅风的方向,沉醉春色,迷途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