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受宁波交通广播93.9 心海有约栏目组的邀请,参加了“成长在线”的直播。这是一档专门为家长们开通的一档育儿类的栏目。栏目组会邀请诸多心理咨询师、资深教师、育儿专家们来分享经验,并为听众们答疑解惑。该文就是当天的直播文字稿。
开学已经一个星期了,现在家长的谈论话题里,“兴趣班”应该算是频率出现非常高的词。语数外、美术、舞蹈、钢琴、乐高、编程、篮球……现在的兴趣班数不胜数。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幸福,想学什么都有机会;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可怜,没有休息没有周末,每个周末都是奔波在各个兴趣班的路上。而由“兴趣班”引发的父母的困惑也不少。
如今就常有家长来问我,孩子的兴趣班才上了一半就不想上了,每次送她去都磨磨蹭蹭,实在磨不过去就又哭又闹。我也不忍心再逼她了,可是不逼他有怕太溺爱了,以后没有毅力怎么办呢?
有这样困惑的家长,其实是误解了毅力,以为毅力就是“咬牙坚持”,但其实“毅力”是热爱和坚持的结合。世界上研究毅力的权威,是美国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她最近出了一本新书,题目就叫《坚毅》副标题是热爱和坚持的力量。里面讲到她的研究都是体现毅力比智商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功,她对坚毅的名词解释是:对长期目标的热爱和坚持不懈。是把热爱放在了前面。
因为她自己就是华裔,对中国文化很了解。她认为对于中国和美国的父母,对待“毅力”的侧重点应该不一样。美国父母应该更注意让孩子坚持,而中国父母就是热爱更重要了。一味的强调坚持绝对不是真正的毅力,没有热爱做支撑谁都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就像达克沃斯说的,你要在一件事情上真正有毅力,首先要热爱她,其次才是坚持。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热爱一件事情呢?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兴趣”,让孩子自己喜欢这个事情。尤其是幼儿要暴露在各种刺激之下,让她有充分的自由去尝试,去犯错,去选择,慢慢的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当然兴趣一旦确立之后,孩子已经在这条路上努力很久了,父母也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坚持了,不能让孩子说放弃就放弃。这个分界点在哪里呢?
1、关键就是看这个兴趣最开始是不是孩子选择的。我们现在父母在选择兴趣班的起点常常是:隔壁小明钢琴弹得真好,都能代表学校去比赛了,我也要让我的儿子去学钢琴;听说以后一定是AI时代,为了不让我的孩子在未来被时代淘汰,要让她去学编程;女孩子嘛,一定要学舞蹈的呀,以后形体美有气质;男孩子武术运动一定要学的,这样才有男子汉气概。于是选择了一堆的兴趣班,结果都有可能不是孩子喜欢的。
所以如果兴趣班不是她选择的,那么她上了一半发现不感兴趣就可以放弃。你不需要在这个时候逼她,以为她一放弃就没有毅力了。这个时候反而是在保护她的毅力。因为如果她习惯于被逼着努力的话,将来有一天你没办法逼她了,她还会努力吗?前段时间传的沸沸扬扬的上海大学81名学生被退学的新闻,为什么不少学生在高中时候非常的努力,有毅力,最终考上大学。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就不努力了。为什么呢?有的人是因为遇到了挫折,本来总是全班第一的,可是现在怎么考都考不过人家,就自暴自弃了;还有一些是因为自己都考上211大学了,我很成功了,就松懈了。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在中学很努力到大学就放弃了呢?如果细聊就会发现在高中的时候他们是被逼着学习的,并不是热爱学习本身。他们没有内在动机坚持,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或者外在压力消失了,他们就放弃了。
2、但如果这个兴趣班是她自己选择的,你就需要逼她了。因为孩子有个特性就是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是一旦遇到挫折和不愉快就特别容易放弃。因为孩子特别是儿童阶段,他们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有时候在兴趣班里和同学们闹不愉快了;课上被老师批评了;课上的内容太枯燥了;舞蹈练功太疼了;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喊着“我不要再去上兴趣班”的原因。这个时候如果你能详细了解一下他们不想去兴趣班的原因,帮助她度过这个难关,让她对自己更有信心,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很不错,就会对它更加感兴趣了。
3、但是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有这样的现象,带着孩子去兴趣班体验课,什么课她都感兴趣吵着我要学我要学,结果学了一段时间就觉得没意思不想学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我对我的孩子有一个简单的原则:6岁前,我会允许他中途停止兴趣班,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们没有理性的判断力,我也看不准他是真的喜欢还是一时冲动。到了6岁之后,报兴趣班那就要和孩子讨论了,你确定要去吗,你要想清楚了?如果你决定了那就最少要上一个学期哦。我们有时还会签订一个合约,说明是孩子自己要去上兴趣班的并且承诺最少要学完一个学期,白纸黑字写下来。下次如果她下次不想去,那就把合同拿出来。你承诺过我的,必须学完一个学期。这个时候有的孩子可能就去了,有的孩子估计还会哭闹不止,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坚持这个原则了,这个是在培养她们坚持的同时也在培养她们说话算数的品格了。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在坚毅这本书里其实也有提到过这个时间点,她的建议是:一旦你的孩子足够大了,你要帮他们找到一项他们喜欢的课外活动。而且建议,高中生在至少一个活动中坚持一年以上。“课外活动是培养年轻人坚毅品格的一种方式,能为实现长期目标培养激情与毅力。”
4、如果是他们坚持了一个学期结束后,如果孩子发现自己还是不感兴趣,这个时候我们父母就要判断一下原因,是因为之前说的在班级受挫了、不开心了,还是真的不感兴趣?如果是真的不感兴趣那我就会同意她选择放弃。家长们肯定会惊讶,都上完一个学期了,怎么可以说放弃就放弃呢?那以前付的钱和时间不是都浪费了吗?其实你不用担心,孩子们在拥有自我选择权的情况下,试了一圈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只有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项目才会产生内部动机去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像我们去吃自助餐,一屋子琳琅满目的美食,我们也一定是一个东西吃一点点,才能知道自己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去做加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然父母有这种期望这没有什么不对,我也会有。希望我的两个孩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学什么都第一、做什么都最棒的想法。但是我还是接受我的孩子首先他们是平凡的普通人,其次才有可能成为万里挑一的强者。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钢琴家郎朗琴弹的那绝对是一级棒,可是你让他去参加一个体操比赛试试。当加法做到一定量的时候,那就要开始做减法了。当意大利最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创作出他的的作品《大卫》时,教皇问他:你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样的巨作的?他答到:“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去掉那些不该有的大理石,大卫就诞生了。”父母应该是最熟悉孩子,最了解孩子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死发现他们,然后帮助他们去掉多余的石头,让他做自己本身就好。
而且前期孩子看似东游西逛的选兴趣可不是浪费,有一句话说“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到过的人,都会藏在你的气质里”,我们也可以说“你参加过的兴趣班、你学过的东西,都会藏在你的能力里”。
经过前期这样挑挑选选,孩子们一定都会选出一个自己热爱而又喜欢的兴趣。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这个兴趣上有所成果,坚持努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父母这个时候也就会需要“逼”一下他们。这个时候有“刻意练习”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在兴趣上取得成功。
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我想很多听众朋友们都不陌生,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但是其实一万小时定律的作家是参考了《刻意练习》的研究成果而提出来的。所以我们会说刻意练习才是帮助我们成功比较关键的点。如何做到刻意练习?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产生兴趣及动机、设定目标;我们前面说的这么多都是针对这个话题来的。
第二步:刻意练习时的3F原则——专注、反馈和改正
专注所对应的是什么?是休闲、消遣、娱乐。
大部分人都会有很多爱好,在这些爱好上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成为这个领域的高手,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把这当做休闲、消遣、娱乐的方式,而没有专注与去如何提升这项技能。有人经常打牌,却没有成为赌神;有人喜欢下棋,也只是一直停留在业余水平。
积极心理学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叫《心流》说的是如何通过专注与投入来获得幸福感,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专门来谈谈这个话题。
光有专注是不够的,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做得够不够好,如果不够好的话,应该怎么去改进。反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反馈,一种是外部反馈。外部反馈,包括专业反馈和业余反馈。
《刻意练习》里强调的是专业反馈。找一个教练,或者这个领域里的资深人士给你专业的建议。所以,当孩子们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找一个专家级的老师来教那就很重要了。如果没有找到专业人士,你也可以寻求业余反馈,有时同样也会有帮助,比如给自己的演讲找一些听众,但是你自己要学会判断这些反馈是否适合自己。
改正,也就是对反馈进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把反馈出来需要改进的行为固化下来
第三步:开拓创新
创新是刻意练习的高阶阶段,刘国梁在获得了冠军的之后,还发明了直拍反打。
【案例】
我的孩子快五岁了,这学期给孩子报了有五个兴趣班,希望孩子的绘画、舞蹈、英语、乐高、编程等以后都好,绝对不能输给哪个哪个,希望孩子能够全面的发展。每周周末我都陪着孩子去上兴趣班,真的有点累。其实累不要紧啦,但是孩子却一点都不主动,感觉没啥兴趣学这些。我给他说需要学什么,以后怎么样怎么样好,他就回答好,咱们就报。但是都是他自己同意了的,怎么就没兴趣呢,我很是费解。也都学了一段时间 ,感觉都没成效。
能够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对孩子有很大期待的家长,而且也是一位很爱孩子的家长,为此家长和孩子在兴趣班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花钱报了很多班,家长也陪着孩子去上,很累很辛苦。期待能有一些成效,孩子却不领情,不主动也不好好学。难怪家长会焦虑不安。
我们把这个案例仔细看看,我们会发现几个关键词:“快五岁的孩子”、“五个兴趣班”“孩子要全面发展,绝对不能输”“我很累、孩子却不主动”“兴趣班是家长说好,孩子就同意了”“一段时间没成效”。
1、刚才我们说过五岁的孩子并不具备特别强的理性判断力,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父母说需要学什么,以后怎么样怎么样好,他就回答好”。其实,和一个五岁的孩子说你学绘画吧,这个长大后可以当画家,除非在孩子生活中有一个画家的朋友并且是他很崇拜或向往的人,否则孩子应该不太会有很强的概念当画家会怎样,不当又会怎样。所以能够看得出来,这些兴趣班虽然是孩子答应的,但是应该不完全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这个我们就能解释这些兴趣班都是他同意的,为什么就不感兴趣呢?所以才会,父母觉得很辛苦,孩子去一点不主动。
2、作为兴趣班我们可以理解为首先它是一个兴趣,其后才有是班。我想大部分的父母在选择兴趣的时候比如说让孩子弹钢琴,并不是说未来我的孩子一定必须成为郎朗,而是觉得让孩子熏陶一下;我们选择绘画并没有完全指望孩子成为达芬奇,而是希望通过绘画能够提高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等等。而孩子选择一个兴趣班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我喜不喜欢。我是不是热爱这个,在班级里我开不开心,是不是能从这个兴趣里得到喜悦感或成就感等等。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玩个沙子,玩个纸盒子都很开心很快乐。
那么我们先要有一个观念,那就是并不是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能力必须通过去参加周末的兴趣班才能得到,它会通过很多的方式和方法能够得到。比如希望孩子阅读能力增强,不一定非要参加阅读培训班才能获得。多带他们去图书馆、书店、家里父母陪着一起阅读都是可以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这里我不是说不用参加各类兴趣班,而是说这个只是多个方法中的一个方法而已。即使我的孩子不想参加这个绘画兴趣班也不代表他这本子就不能获得想象力了。之后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来聊一聊如何通过孩子的日常小事获得各项积极品格和美德。
作为一个班而言,其实有些时候是我们的父母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陪伴和帮助孩子提升他的这些能力,而不得已将孩子交给兴趣班的老师“帮助”培养。我记得上周周老师有说过,家长们会和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您看着管就好”;从兴趣班的角度,其实也是一样的“孩子就交给兴趣班的老师了,他的能力和品德的提升就靠老师了”。这些还是不足够的。
所以,兴趣班而言,首先重要的是兴趣,和希望培养的能力与品格;至于要不要上这个班,还是上那个班都不是最关键的。
3、这个案例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心理疲惫的家长每周带着孩子各地飞奔,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孩子没啥成长。吹个长笛一个学期了还在123;练个跆拳道,两个月了,还在伸手、踢腿,连个飞旋退都没有。因为作为4、5岁的孩子,无论学什么都还在启蒙班,都是一些很基础的内容,很难能够见到非常大的成效。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家长能够看到这一点,就不会在那么的焦虑了。看不到成效不代表没有成效。还是那句话“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参加过的兴趣班都会藏在你的气质里”。
总结一下那就是,如果是兴趣班,尽量让孩子自己选择。根据年龄和认知的成熟程度做一个判断,孩子是真心喜欢还是随便说说的。在这个基础上选择让孩子坚持。至于兴趣班的多少,还是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和特性来决定,有的孩子多几个没关系,有的孩子精力有限还是少而精比较好。启蒙时期选择兴趣班会比较关键,因为第一位老师会直接决定孩子对待这门学科或者兴趣的态度。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一点那就是,很多的育儿讲座或者教育讲座听完后,父母们都会有一种愧疚感,特别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等知识传播开来后,大家会感觉自己以前做的不好而让孩子受委屈了,没有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很爱很爱自己的孩子的,从来没人教过我们怎么做父母,医院一出来我们就莫名其妙的成为了爸爸妈妈。我们都是在有限的认知里给予了孩子自己能给与的最好、最多的爱。有的时候我们不是做的不对,仅仅是做的还可以再多一点、再好一点而已。我们学习越多,接触越多我们父母自己就成长了,能给与孩子的爱就会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