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好勇、好强,对待事情有时比较鲁莽,没有敬畏之心,学习时也不善于思考、不能举一反三。《论语》中记载,子路听到什么道理,就要马上去实践。如果还没来得及实践,唯恐又听到一条,仿佛子路在那儿捂着耳朵:“您别说!您别说!我上一条还没来得及做到呢!”。其实我们读书学习,应该学习古人的方法,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在自己身上琢磨,放在具体事上研习,这才叫学而习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否则,你只是学了,并不代表你会了。就如上数学课的时候,明明已经听明白老师讲的内容,但是上手做题的时候就是不会,是一个道理。我们时常说孝顺父母,有时候只是停留在口头、心里想着而已,却并没有付诸实践,只有知行合一了,才能证明你真的做到了、真的会了,而当你真正懂了、会了的时候,就自然有“不亦乐乎”的感受啦!
鉴于子路的特点,孔老师对他的教育方式与其他学生不同,基本不教一些高深的思想,而是教他一些具体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在子路嘚瑟的时候,也经常会敲打敲打他,给他泼泼冷水。孔子对子路的教育,应该算得上因材施教的典范了。
一天,子路问如何治国理政。孔子对他只说了四个字:“先之,劳之。”,意思就是自己给百姓带个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躬身亲自去做示范,是为政之始。要想你的政策措施能得到最快推行,没有什么比自己先做到更有效的。子路不满意,人家问治国理政,你和人家一说说一大堆,怎么到我这里就四个字呢?这么简单?这不是敷衍我吗。于是“请益”,意思是老师能再多教我两条么? 孔子一听,就知道他又犯毛病了,总以为还有什么绝招。这世上哪有什么绝招,都是最简单的道理,千百年圣人传下来那一点真知灼见,已经告诉你了,你还要“请益”!孔子看了子路一眼,说了两个字:“无倦!”,子路啊,你就照我说的去做,不要倦怠就行!成功不是去做不寻常的事,而是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和坚持!
又有一次,孔子和颜回聊天说“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行于世。没人用我,便将此道藏之于身。也只有你我二人,能做到这一点了!”这里说的就是孔子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处世之道,颜回是孔老师认为最有能力接替自己衣钵的学生了,孔子对他评价极高,所以孔子说他的处世哲学只有颜回能够真正做到,也是对颜回的高度赞赏。这时子路在旁边一听有点羡慕嫉妒了,心想老师把颜回抬得那么高,那我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呢?我可是一直是弟子兼保镖,和老师关系最亲密的呀,于是子路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意思是老师您如果领兵打仗,会带谁一起呢。子路问了一个他认为答案毋庸置疑的问题,就是自己嘛!因为他勇武过人,又兼老师的保镖,遇到打仗的事,自然会带我子路了。这点小心思,哪能瞒得住老师的法眼,孔子立刻说:“不怕死的人我不带。我带那临事而惧,知道害怕,能小心谋划的人!”
孔子这是在敲打子路,因为他最担心的就是子路鲁莽、不怕死。孔子和他感情很深,可以说是师生中距离最近的人了,却也遗憾他始终没能成为一个儒生君子,不能行中庸之道,孔子说他无所取材,又曾预言他“不得其死”,他最后果然在卫国内乱中舍生取义,慷慨就死。当时子路在卫国做大夫,权臣孔悝的母亲与人合谋,要孔悝杀卫出公。卫出公闻讯逃到鲁国。子路听说后立即返城,子羔告诉他卫出公已经逃脱,且城门已闭,不可去送死。子路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路进城后被人打落冠缨,气愤地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因其愚忠不必要地送了性命,把孔子伤心死了。
老师什么都能教会你,就是教不转你的性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