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9

               不要羡慕哥,哥的运气你没有

                          ——往事知多少之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这首《凉州词》极负盛名,广为流传。许多人是因为这首诗,记住了王之涣的鼎鼎大名。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隋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并非诗人到凉州从军、出差、访友、旅游时写的诗,即写过《凉州词》的诗人不一定去过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凉州词》为题的诗人,除了王之涣,还有孟浩然、王翰、张籍等名家,可谓明星荟萃。较之王之涣这首《凉州词》,惟有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尚可媲美,其他《凉州词》只能黯然失色独自落寞。

王之涣的《凉州词》意境雄浑开阔,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直接将其推崇为“绝句之最”。由是说,单凭这首《凉州词》,王之涣足以成为唐诗名家,进唐朝诗人排行榜Top20。如果再加上家喻户晓的《登鹳雀楼》,王之涣必进唐朝诗人排行榜Top10。试想,最脍炙人口的十首唐诗中,一人独占两首,该人得有多牛逼,一定是才华横溢到泛滥四方的天才人物——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可是为什么要“如果”呢?因为后世考据《登鹳雀楼》不是王之涣所作,而是唐朝一个无名之辈——朱斌的作品。

事情是这样的。唐玄宗天宝三载,即公元744年,那时王之涣刚过世两年,学士芮挺章奉命编写《国秀集》,收录了644—746年间88人的210首诗。此书选有王之涣《宴词》与《凉州词·二首》,却没有《登鹳雀楼》,反而在朱斌的名下,选有《登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

《国秀集》是奉命之作,不可能让芮挺章信马由缰,编选太长时间,有人说7-10年编成,这时间已经够够长了,不妨我们就取10年吧,即754年编辑而成。那时王之涣的家人还在,王家族人亦不乏为官从政者,好友高适也是身在仕途的大诗人,芮挺章没必要张冠李戴,冒天下之大不韪,把明明属于名人王之涣的诗作,硬塞给籍籍无名的朱斌。所以,《登鹳雀楼》大概率是朱斌之作,之所以划到王之涣名下,应该又是后世编选者的笔误,以讹传讹,误导更后世的人。

由是说,缺少《登鹳雀楼》的加持,进不了唐朝诗人排行榜前十的王之涣,很难说是才华横溢到泛滥四方的天才人物。尤其,算上《登鹳雀楼》,王之涣存世作品仅6首诗,较其他诗人动辄几百首诗词和骈赋散文的传世量,着实少的可怜,少的可疑,就连给他写墓志铭的靳能,都觉得莫明其妙,只能如实写道“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颂发挥之作,诗骚兴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意思是说,他的诗词配上音乐,广为人们传唱,世人知道他是一个有文采的人,可是他的雅颂之作(建言献策的骈赋类)和兴喻之作(抒情言志的散文类),却无从知晓,真是可惜!

靳能时任永宁县尉,是王之涣堂弟——永宁主簿王之咸同事+好友,受王之咸请托才为王之涣写的墓之铭。以靳能的文人性格和好友身份,墓志铭里只会美言王之涣,而绝不会胡编乱说抹黑他。如此一来,事实只有一个:王之涣真的没有其他作品。至于为什么没有?原因只能有两个:一是写过,但不满意而自毁;二压根就没写过。如果非要二选一,大概率是后者。

说来有些诡异吧,然而吊诡的事情不止如此,大名鼎鼎的王之涣在新旧《唐书》这样的正史中了无痕迹,没有一丝记录。而且同为唐代四大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的曝光度,远不及王昌龄、高适、岑参,基本没有什么重量级的文人朋友,仿佛被诗坛边缘化了。真实的史料中,唯有高适的一首《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中提过王之涣,这是731年,高适从今天的河南商丘北游燕赵之地,去今天的天津蓟州寻访王之涣不遇而写的一首诗,高适因此成为王之涣唯一确凿的大牌诗人朋友。

当然,有人说还有一大牌诗人朋友——王昌龄。如此说法源自有名的“旗亭画壁”, “旗亭画壁”则出自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而《集异记》是一本传奇小说集,记述的都是隋唐时期的奇闻异事。了解《集异记》是一本什么书,大约便知道“旗亭画壁”不是太靠谱。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开元年间某个冬日,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诗人相聚旗亭小酌,跟现代的酒吧一样,这里客人也可以边饮酒边听歌,期间一歌伶先唱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接着一歌伶唱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再出一歌伶又唱了王昌龄的《长信怨》,因此搞的颇为自负的王之涣有些难堪,于是说第四首如果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退出诗坛,后果然唱的是他的《凉州词》。这个故事的硬伤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写于741年早春时节,741年是开元年号的最后一年,而“旗亭画壁”故事发生在一个冬日,所以真有此事,只能是741年的冬天了,而那个冬天王昌龄在今天的南京坐班,王之涣远在今天的京津冀,正忙着文安县尉报到和再上岗事宜。上岗后三个多月,55岁的王之涣便驾鹤西去,再也没有第二个冬天了。由是说,王之涣与王昌龄认不认识都两说,后人以“旗亭画壁”故事为依据,硬说王昌龄是王之涣好友,未免牵强附会了。

为什么颇负盛名的大诗人作品稀疏、正史无痕、诗坛乏友?要解释原因,就要对王之涣有个深入了解。好在王之涣的运气一直不错,其墓志铭历经1300年出土面世,世人对王之涣方才有了基本的了解——

王之涣出身“太原王氏”,名门望族之后,其祖上四世为官,都是国家干部,他爷爷的爷爷是绛州刺史,他爷爷的爸爸是安邑县令,他爷爷是文安县令,他爸爸是浚仪县令,虽然县令不是什么高官,但是确立王之涣官五代的身份已然够用了。

王之涣从小聪颖,颇有侠义,少年时一起玩耍的伙伴都是官宦富贵家的公子哥,玩的都是上层社会的时尚项目,鲜衣怒马,飞鹰走犬,醉里看剑,恣意狂放。待青年成家后,便收心学文,由于音乐方面的有异才,他的诗很受乐工推崇,屡屡被制曲歌唱,“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十年间声名鹊起。

少年纵情玩耍,青年诗名鹊起,待壮年又步入官场,以差役身份调任衡水县主薄(相当于县府办公室主任),鲤鱼跃龙门般进身为国家正式干部,有了公务员编制,期间还老牛吃嫩草,娶了顶头上司——县太爷的三女儿。王之涣正式成为国家干部时,已经39岁了,此前已经在县衙里隐忍地混了四年,因为他的兴趣不在庙堂,而在江湖,悠闲放任的江湖,果然提干半年左右,有人诬陷诽谤他,愤怒之余辞了官,此处不留爷,自有爷去处,爷本来就无心案牍劳形,江湖多娇,爷要四处看看。

之后15年,王之涣过起了悠闲放任的“退休生活”,美其名曰“酷嗜散放”,实际上跟游手好闲差不多。直到年事高起,游荡不动了,手头也紧了,便再次进入官场,重新上岗后不到半年,便长逝在文安县公安局长的官位上。


王之涣的生平大致如此,不妨一边划重点,一边解答“作品稀疏、正史无痕、诗坛乏友”三个问题。

重点一:家世背景。古今中外,家世背景对每个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具体到王之涣身上,影响更大:一让其成为纨绔子弟,裘马轻狂的生活经历,养成其散漫放任的性格;二借助家族的门荫和人脉关系,不用努力学习科举中第,也能曲线进入官场。王之涣以差役身份调任衡水主簿,成为国家正式干部,并娶了县令李涤的三女儿,就很能说明问题,这绝不是因为35岁的王之涣有多高才华,或是多么风流倜傥,唯有原因就是官场的利益交换,李涤看重的正是他的家世背景。正是有了家世背景的依托,便无需悬梁刺股的努力,散漫放任无所拘束中,自然坐不住冷板凳,读不透经史子籍,没有经史学问丰厚的积累,岂能写出雅颂兴喻大作?这应该就是王之涣作品稀疏,尤其缺乏骈散大作的最佳原由。

重点二:科举身份。王之涣一生最大的硬伤,或者说最缺一样东西,就是“科举出身”这件外套。作为诗人不是科举出身,在唐代是件让人看不起的事情,难以获得主流文化圈的认可,这或许就是王之涣“正史无痕、诗坛乏友”的原因之一。话说回来,既然科举如此重要,当年为什么不考一个呢?其实王之涣参加了科考,但屡试不第,《唐才子传》里有言为证——“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而“场屋”就是科考考场,“困场屋”就是困于场屋,不就是屡试不第吗?与王之涣同时期的诗人孟浩然,也不是科举出身,孟浩然就是考不过,虽然诗写的漂亮,但是会写诗跟会考试是两回事。诗做的好,更多在天赋;科举中第,重点在努力,需要坐住冷板凳,把一堆经书典籍背过。

重点三:传乎乐章。靳能在王之涣墓志铭中有两句话:“倜傥有异才”和“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同样,《唐才子传》里也有一句话“ 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通过相互佐证,可以确定王之涣“有异才”的才能就是精于音律,“乐章”就是“配乐的诗词”,套用现代的话说“音乐方面有天赋”,也就是说王之涣的诗最受乐工推崇,而不是文人墨客,他的诗之所以“布在人口”,首先得益于适合配乐传唱,而不是文学水平多高。再者,王之涣是盛唐诗人中年龄较长者,比李白、王维大了一旬多,他写诗与成名时,唐诗繁荣的盛唐时代还没到来,诗坛正值晨星寥落时期,占了“成名趁早”的天时。之后,随着各路诗坛大咖走向舞台中央,散漫放任中有些江郎才尽的王之涣便没落下去,成名早衰落也早,因此更容易被人忽略与忘记。这可能是王之涣“正史无痕、诗坛乏友”的另一个原因。

不得不说,王之涣的人生,让人惋惜,更让人羡慕。在科举无名、诗章廖廖、酷嗜闲放、蹉跎半生的情形下,犹能凭借一首诗扬名诗坛,尤其在他百年之后,名诗《登鹳雀楼》竟然鬼使神差地“嫁接”于他的名下,助其大放异彩,诗名盛隆……

无疑,王之涣是个运气不错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25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5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77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62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88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17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66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6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6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4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3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