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小伙伴前几天都看了小米的发布会,意料之中的小米笔记本终于亮相了,小米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款笔记本:小米笔记本air。所以你以为我接下来就要介绍笔记本了?
NO,NO,NO。我只想说说整场发布会让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发布会中,当介绍笔记本正面采用无LOGO设计的时候,雷军的原话是:“这样很多记者拿小米笔记本去参加各种发布会就不会难堪了”。
雷军说出这一句话时,我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的心酸,我能想象在研发阶段小米的产品团队在对于要不要在笔记本正面打上自己的LOGO一定有过激烈的争执。最终,雷军还是拍板采用了无LOGO的方案,当时他做出这个决定是一定是痛苦的,纠结的。哪个企业家不希望自己企业品牌的LOGO出现在产品显眼的地方提高辨识度呢?这也反映出中国的创业者们塑造品牌形象之艰难。
当你谈到小米时你想到了什么?
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国产,性价比,山寨,耍猴,屌丝专用等等。为什么雷军会觉得记者拿着小米笔记本去参加各种发布会就会难堪了?因为其他人会觉得用小米的人Low。为什么用小米的就是Low呢?为什么?不为什么,反正就是low。
当你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往往会发现人们的很多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你用什么产品跟你是什么样的人其实是没什么关系的。你用苹果你就是白富美了吗?用了LV的包包你就步入上流社会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而现实中,这往往就是我们的思考方式。
几十年来的心理学不断证明,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在决策、认知中存在各种不理性的模式,导致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逻辑上漏洞百出的错误。说实话,不仅没有”绝对理性“的人,人们甚至无法保持绝对理性哪怕一个小时,我们任何一个决定,小到中午吃什么,大到是否要买房,都会受到认知偏见的严重影响。
那么在面对不同品牌时我们有哪些偏见呢?
心理学上有个“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还有个“光环效应”,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我们对一个品牌特征的观察顺序是随机的。然而,观察的顺序很重要,因为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这两个效应使我们一但对某个品牌产生了某种印象,认知就很难改变。这是由大脑的运行机制决定的,它会自动寻找支持自己的观点,忽略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久而久之最初的印象和认知就会固化下来形成固有思维,这就是偏见的由来。
那我们要怎样发现自己的偏见呢?
发现了要怎样纠正自己的偏见了?
这是个太大的话题,一不小心就给自己挖了个大大的坑。
对于多年没有提笔写东西的我来说,简书让我有了书写的冲动,作为第一篇文章在我自己看来还有很多不足,但至少开始写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