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商、周为开端,除外连通各地的干线道路和乡间道路,在繁华的国都城邑内部,另有发达的城区道路。周王城道路规划、设计周密,布局合理,为后世城市营造提供范本。秦帝国建立后,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道路系统,具备一定开创性意义。汉朝开始,都城逐渐开始以南北中轴线营造,以此遵行周礼,体现皇权。隋唐时期的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整齐,堪称杰作。长安所有街道,均作东西向、南北向,纵横交错,街道两旁设有排水沟,并种植槐榆,笔直端正,宽畅通达,蔚为壮观。全城的中轴线朱雀大街最宽可达一百五十米,而四面城门各有三条路与城外道路连接,通达全国各地。“长安大道横九天”,便是如斯状况之写照。
宋朝开封城的扩建,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改扩建,并逐渐用开放的街巷制度,取代原有的里坊制度,名作《清明上河图》对此多有记录。元朝建都大都,城市规划基本沿袭了周朝九经九纬的布局。以都城中央干道中轴线,向四面各建道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明朝迁都北京后,在原大都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完善了道路体系,形成了自汉唐以来国都城格局齐整的最大城市。现如今作为城市经济表征之一的便是互通式高架桥或立交桥的数量,当然了,地铁和轻轨也是如此,在未来城市立体式交通发展中,通达便利将是主流。
此外,秦、汉及后世在都城内还修筑了大型的皇城宫殿,如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紫禁城等。其中,廊殿布局严整,高处还建有连接用的阁道。《阿房宫赋》中曾述,“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回廊阁道之精美可见一斑。而民间则有园林可与之媲美,其中尤以江南园林营造精心,用材考究,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对于移步换景之运用极为看重。一反宫殿、庙堂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长,园林内之路径或幽僻或蜿蜒,形成了“以小见大,小中有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景致特点。后世名作《红楼梦》中便有对大观园的具体描述,其园内道路之曲折奥妙,山水亭榭之瑰奇,可称胜景。
因为“路”本身也是寻常可见之物,所以关于“路”的传奇故事和文学描写也相当多。例如《左传》中记述了假道灭虢的故事,《吕氏春秋》也曾记载了迎钟亡国的故事,《史记》中则记载了用十二头牛救国的弦高,犒师退兵的故事,其余如:南辕北辙、愚公移山、明修栈道、阴平度险等。
至于描述更是数不胜数了,自《周礼》《诗经》《楚辞》开始,“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代《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唐朝国力强盛,幅员辽阔,道路连通,气势宏伟。如“帝畿平若水,官道直如弦”,或“野店临官路,重城压柳堤”,再如“回看官路三条线,却望都城一片尘”,“作镇当官道,雄都俯大川”。另外也有描述当时发达的驿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拂晓驱飞传,初晴带晓凉”等。再比如诗题便是“路”的,如《蜀道难》《行路难》等。至于宋朝自然也多有相关叙述,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等。当然了,和“路”有关的词牌也是有的,如《踏莎行》《鹊桥仙》《谒金门》等。到了元曲则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不一而足。
关于路的心情景致,也是各有趣味的。如“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颇有决然之意,“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则又显得清幽,“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堪称可怜,“万里歧路多,一身天地窄”则又艰涩,“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可谓欣然,“九衢冠盖暗争路,四海干戈多异心”则又雄浑。至于“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来投”,和“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则又成了流氓行径。
除外描写,自然也少不了歌咏。较近的比如有《天路》纪念青藏铁路的修建,《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想来也是传唱已久,《西游记》电视剧中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也流传甚广,小虎队《祝你一路顺风》自然也真实感人,李琼《山路十八弯》则别有情调,梁静茹《丝路》也是伤怀深情。再如朴树《平凡之路》、许巍《在路上》、痛仰乐队《公路之歌》、林志炫《凤凰花开的路口》、张学友《一路上有你》、陈红《深夜走过长安街》、韩磊《走四方》等,虽然未必都是专为歌咏“路”,不过也说明“路”的作用着实不小。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的电影类型和路有关,公路片。多是主人公驾驶各色汽车,怀着破碎的梦想,行进在穷乡僻壤,俗称“在路上”。与此类似的,还有如今已然流俗的“身体和灵魂要有一个在路上”,不少年轻人多热衷于“走南闯北”、“东游西荡”,一方面欣赏着祖国大好河山,另一方面不忘在博客上记录“在路上”的心情感想并贴上几张照片为证。至于专门展示“西藏的天空”、“丽江的春水”,那就真的与“路”无关了。
那么,“灵魂在路上”的也有,比如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有一部描写其由东海之滨沿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和在南方一些城镇变化的书,《寻路中国》。全书文字流畅,内容详实,很难想象是外国人的手笔,当然译者水平也相当不错。而中国记者也有一本书,《寻路美国》,专以描写半年美国旅游行程,就以内容而论逊色不少。至于《搭车去柏林》《背包十年》乃至于《万水千山走遍》等,也多有读者喜好。另外如国内小说《南行记》《虾球传》《公路上的灵魂》等,而美国有一本《在路上》,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再有如《堂·吉诃德》等。与路切实相关的作品也有,如《滇缅公路》《血线》《历史的弯道》等,报告文学《百战奇路》记述了十万筑路大军完成川藏公路的历程,《神州第一桥》则记录了江阴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等。此外,路有时也用于绘画作品,如名画《西山行旅图》《关山行旅图》等,国外则有名作《林荫道》等。
因为路的种种特征,还引申用于“各路人马”、“一路货色”、“纹路”、“来路”等词,因其连通的特性,又可用于“电路”、“电桥”等,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也于此有关,我国台湾地区便是称之为“网路”的。另外,路,还是中国姓氏之一,名列第一百五十二位。
鲁迅除了一开始的那句话,其实还曾经说过:“踏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最后还是免不了再次文艺点说,“我们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