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只要能沉浸式阅读哪怕半个小时,我的内心就异常平静。
01
哪怕是在昨晚凌晨一点想一口气读完的昏昏沉沉中倒头睡去,今早6点醒来头脑却异常清醒,大脑里开始有东西生成。
我的五月除了几天假期读了两本书,其他一直浮躁甚至焦躁,10分钟都读不下去,就连《丑小鸭》也不能耐着性子读出新的东西,更别说写了,大脑一片苍白,自己都有些可怕。
一方面是因为高考的临近,自己有些焦虑,考试分数、志愿填报、专业方向、就业发展,这些课题我觉得非得自己参与不可,好像觉得如果选择不好一生就不好过。
我把这些选择看得过于重要,臆想中父母在孩子的职业规划中起着不可逆的作用。
我买了一本又一本书,听了一场又一场直播,连了一次又一次线。
到最后自己都没有问题可问,因为一切都还没发生。
一个没有足够底气的人,不能很好地为生活中发生的意外或是遇到的不如意而大胆地接盘。
我颤颤抖抖畏畏缩缩行驶在通往前方的路上。
我常纠结于自己的选择,为没有购买服务而后悔。
我预想未来,希望通过外力在选择上做足功夫,这样在风浪来临时遇到的风险要小一些。
在我不懂的事物面前我常常有一种恐惧,所以我就会无比地敬重“专业性”,虔诚于“专业性”,就像一个学术小白在导师面前的谨慎、小心和卑微。
我会无限制地夸大选择的重要,而又为没有选择的那个而后悔。
像极了弗罗斯特创作《未选择的路》灵感时所描述的爱德华·托马斯的做法。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和他在英国最好的朋友爱德华·托马斯两人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可以使他向他的美国朋友展示某种奇异的植物或者奇特风景的路。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后悔,为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他本来可以向弗罗斯特展现的那些事物而长吁短叹。
这种行为方式是弗罗斯特从不选择的道路,是他学会避免的道路。
“路径延绵无尽头,
我无法再回返。”
纠结、后悔。
这恰是不自洽。
不自洽的人无论哪种选择,他都会后悔。
02
因为浮躁,读不进书,大脑常常空白,越空白就越浮躁。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自己就像一粒尘埃飘浮在空中。
不像尘土归属大地。
近月,我没有写出像样的文字,除了五一假期一口气读完《了不起的我》和《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之后再也不能沉下心来读,《看见孩子》一个月了还没读完,看了10多页就没有再读了。
再读《丑小鸭》,我也不能读出新意。
思维局限在一个点上,再也打不开。
是浮躁得读不进书的状态。
我觉得自己就要完了。
一方面我不能接受这样苍白的自己,另一方面我又不能通过行动丰富自己。
简直就是人格分裂。
就连简书上被选中的两篇,一篇是上个月写的存在电脑里的文稿。
另一篇是赶时间写的不知所云,我着实不满意,就连修改都持续了几周。
我还有一篇要六月初上交的稿件,还没有完成。
接连两天都没有写作打卡,这是以前极少发生的事情。
而且我的写作时间几乎就卡在晚11点和12点之间。
有晚自习零零碎碎要到晚10点半把手头里工作处理完,真正开始写东西要从11点才能开始。
没有输入,产出也是极其痛苦的。
打卡几乎就是卡在11:59,凌晨12点,就是第二天的啦。
昨晚挨到11:30,实在写不下去了,在茶几上忽然发现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正好下周上《伟大的悲剧》,翻开重读《南极探险的斗争》被“伟大”所吸引,想一口气读完,大脑昏昏沉沉睡时差不多凌晨一点。
今天早上六点头脑异常清醒,脑子里忽然有东西产生。
脑子里回想着南极探险的两支队伍“阿蒙森”“斯科特”。
盘旋着那句“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极为偶然的事情。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我想到了《旅行的艺术》中所说的:一种景致只有让人感受到力量,一种大过人类、甚至是威胁到人类的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
看到了壮阔,即使悲壮的死去,或许这就是探险的意义。
03
今天早上6点醒来,当我继续昨晚的阅读时候,我似乎又找到了自己的平静。
就像《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序言中所说的:没有一个艺术家会是一个在其每天每日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始终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他的所有那些具有特色、具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产生在少数而又难得的灵感勃发的短暂时刻。
历史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新的创造。
许多数不胜数无关紧要和习以为常的事却是常态。
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无谓岁月流逝而去。
那我的这近月的无关紧要,这近月的习以为常就是太正常不过的了。
我似乎总能找到任何一种让自己释怀的理由。
越临近,越放开。
随他去吧。
该来的它总会来。
每个迎来的让你闪亮或是灰暗的时刻,它都会有漫长的无谓的岁月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