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日剧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总是特别细腻。它不像国产剧那样简单直接,用爱或者恨就定义了全部的情感。而是以一种更复杂、更真实、更有层次的表达。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情感也并非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更多时候,会有一些看电视反而难以理解的情绪。比如《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里长谷川博己饰演的高等游民,仅仅因为不能原谅自己在面试时,面对别人嘲笑自己的父亲,自己也跟着嘲笑,毅然决然放弃原本一片光明的前景,做了十年的啃老族。弹幕里更多的人表示的是不理解,而我看到的是四个字——自我惩罚。当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未必能做出比男主更加高明的选择。我们更多时候不是伤口痊愈了,而是一味地只知道前行,将伤口掩上黄沙便以为不痛了,而日剧中的那些悲剧得莫名其妙的角色,更多的是停了下来,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那些人。
前一阵子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我是个现实中泪点颇高的人,但也在看到松子在幻想中为妹妹理发的桥段时,哭得不能自已。评论中很多人不理解,说她的一生是自己作出来的,是自己不自爱的结果,她明明可以做出更正确的选择。我想他们是带着现实的更符合逻辑的眼光去看了这部电影,而艺术作品有时候是不能用“合理”的眼光去看待的。
导演镜头下的松子,有的是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有的是永远无法停歇的自我矛盾。我们用“正常的逻辑”去理解的话,一个人渴望被父母关爱,那么ta应该会力求表现得更出色,而事实上人会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举动,例如故意让自己生病、欺负同伴、或者假装忙碌避免与父母接触……
才不是爱,或者恨这样简单的情感撑得整个角色鲜活而饱满。《失恋巧克力职人》中的石原里美,是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小妖精似的角色。她在单纯无公害的一笑后旋即又会露出一切尽在掌握的精明眼神;在男主觉得自己和她“有戏”后,又摆出一副“是你想多了”的高冷。片中导演给了女主真心喜欢男主暗示,但她明明可以和他在一起,又玩着一时近一时退的把戏,让用“合理的逻辑”判断的观众云里雾里。
爱会衍生出什么?敏感、怯懦、卑微、勇敢、兴奋、慈悲、狂喜?恨会衍生出什么?焦虑、暴躁、愤怒、失落、绝望?并不一定。人同时可能存在消极和积极两种情绪,然后做出一些外人无法理解,甚至他们自己也无法理解的事。这样奇奇怪怪,让人匪夷所思的,做了“不正确”决定的人,在日剧中比比皆是,以至于现在看起日剧来,都会怀疑编剧是不是心理学爱好者。
我想日本的心理学发展水平应该比国内高出很多,才会润物细无声地出现在各种影视剧里。国内简单粗暴的爱恨情仇总是让人大呼过瘾,因为现实中的人并不太有这么强烈而可以被简单定义的情绪,更多的,是海陆空大杂烩般,在心里混合的无以名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