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日子,白天暴走街面上找吃的,晚上回来手机上看吃的。我这么一个不是吃货的人,居然没完没了的深夜放毒,更新美食。这不科学!可是成都就是这样一个有基础饮食的城市。何谓基础饮食?吃货陈晓卿这样解释,就是一个城市走路五分钟之内可以果腹的,而且味道过得去的吃食。在成都,永远不发愁下一顿吃什么,只会发愁弱水三千,下一顿该如何选择。
虽然不是第一次来成都,但是每一次过来菜单都有所不同。这不我这次又解锁了几家菜馆。
1、明婷饭店
地点:曹家巷
经朋友推荐慕名而去,秉承着吃多了也心安的原则,从住处步行了大约半个小时的样子。吃过之后,手机一查才知道原来这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馆子被誉为“成都最牛的苍蝇馆子”。网上有人评论说,小馆子红了以后,味道不如从前了。呵呵!对于外地人,管它从前什么味道呢。不如先尝为快!
(铁板茄子)
到饭店是大约十二点二十,饭店门口的塑料凳子上已经开始排队了。说是饭店,外观看起来就是个棚。依着马路边摆了一排桌子,寒风中等位,寒风中吃,典型的苍蝇馆子,在成都,貌似大家都忘了还有“环境”一词。
(脑花豆腐)
饭店上菜极快,所以等了十几分钟就排上号了。早上没吃饭,起来又走了半个多小时,事实证明肚子饿的时候点菜极为不理智,因为看什么都想吃。两个人点餐,点什么最后都是吃不完的。既然吃不完,不如多尝几样。这是人不在成都,胃留在成都的一位朋友给的建议。
(藤椒鱼)
除了招牌菜藤椒鱼、脑花豆腐和老表双脆之外,我又点了两个自己喜欢吃的菜,一个铁板茄子,一个糯米排骨。
(糯米排骨)
个人感觉,藤椒鱼和脑花豆腐,不愧为招牌,味道惊艳。藤椒鱼够麻够鲜,稍有不足就是刺有点儿多,会吃鱼的人可以忽略这一点儿。脑花豆腐,无敌下饭,重油重辣,豆腐很嫩,脑花没有特别的味道,确切地说我这种不吃动物内脏的人,压根儿没吃出来哪个是脑花哪个是豆腐,吃起来只觉得鲜嫩。老表双脆,有些咸辣,但是味道很正。
(老表双脆)
茄子比较油,糯米排骨分量太大,两个菜味道中规中矩,不建议点。价格合理,分量很足,两人餐有些浪费,更适合人多点菜。
总的来讲,对于外地人绝对算是正宗的川菜味道,值得一尝。
2、二哥川菜
比起明婷饭店这样的网红小馆子,二哥川菜馆实在太不起眼了。就是大街上走着,饿了想吃点东西,一抬头看见了这么一个小门脸儿,十几平米,摆了七八张桌子。
但是收拾的很干净,服务员是个小姑娘,应该是这家女儿。做饭的是父亲,母亲是帮厨。因为过了饭点儿,就我们这一桌儿。招待完我们,他们一家另坐一桌,这才开始吃午饭。
看菜单不过都是十几、二十,点了三个菜:干煸茄子(茄子是我的最爱,看茄子必点)、小炒肉和腊肉蒜薹,又加了一个豆腐汤。最后结账,三菜一汤60块钱。
小馆子虽然没有名气,但是味道一点不比明婷饭店差。俩人全程顾不上说话,只顾闷声吃饭,茄子就是我想要的味道,说是干煸,其实吃起来就像清炒。小炒肉的肉质很嫩,小辣椒吃起来不辣,反而很鲜。蒜薹腊肉,我喜欢蒜薹炒的稍微熟一点,因为客人不多,点完之后麻烦厨师炒的稍微过一点。腊肉味道很正,两个人抢着吃。豆腐汤,端上来才知道是一盆,货真价实的鲜嫩豆腐和青菜。
明婷饭店上菜太快,以至于我总觉得他家的菜多半是半成品,人多的时候加热即可上桌。但是像二哥川菜这样隐藏在市井小巷子里的馆子,顾客不多,三三两两,吃个下菜饭。前面吃着,后面能听见厨房大火翻炒的声音,这样的体验比一座难求的网红馆子更胜一筹。
吃完饭出来时,老板一家还在吃午餐,朋友觉得这是来成都的几日,吃到的最温馨的一餐。
3、宜宾燃面
在成都,叫“宜宾燃面”的小馆子随处可见,或是在显眼的街面,或是在狭窄的小巷,或是隐藏在街角。店面不大,七八张桌椅,价格从7块到9块不等,除了燃面还有担担面、杂酱面等各色小面。
一路从泡桐树街往回走,本是为了消食。十一点多的街道有些冷清,除了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大多数馆子都已打烊。这家“宜宾燃面”也正在收拾,看样子是母子档,母亲在打扫卫生,小伙子在洗刷餐具。在冷清的街道上,一家招牌为“宜宾燃面”的小馆子还亮着灯。
“还有面吗?”
“有的!”
不大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抄手,一碟用料十足的燃面端上了桌。筷子一抄,花生碎、葱花、肉沫搅拌均匀,香辣有味,最好的深夜食堂。
转角就能吃到不失误的美食,可果腹,可下饭,满足了本地人,惊艳了异乡人,这种来自舌尖上的安全感,也许就是这座城市令人着迷的奥秘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