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普通人之所以会成为“普通”的,大概就是回首往事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时刻可以值得一说,那流水账的日子或许只对自己有意义。
很遗憾得说,我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
2007年到2017年,我过着最普通的生活,到现在依然是一位在城市里熙熙攘攘人群中的“某个”。
高考-大学-研究生-工作。
十年时光,按照自己的人生阶段的计划,按部就班得过活。虽然一切如计划,顺利得波澜不惊。但其实对我而言,这些计划本身就是我妥协的结果。
2007——有梦想却没有勇气
2005年我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县城子弟高中,只身去市里的一中住宿念书。15岁的年纪这么大的执念,主要是因为我在一则一中宣传片中,知道每年都有去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公费直升留学名额。
十年前的2007年,在高二的我做的最失败的一个决定,大概就是没有去争取出国这个名额。
说起当时的原因,好像很充分。因为学校为了高考好成绩不允许排名200以内的学生参加这个项目,而我高二的时候最好成绩年级17名;因为需要额外出一笔2万元的培训费,而我的父母当时正在为哥哥的大学学费发愁。
但我真的真的觉得,如果回到十年前,即使我去借钱、去和校方沟通,我也要争取这个名额。这样会有另外一种生活,另一个我。就算还不如现在的我,对我来说那才是我最期待的我。
2008-2012——错过了一个机会,就需要花费很久来追赶
虽然高中最好成绩有过年级前20名,被校长认为是可以冲击清北的人。但我高三似乎被下了降头,自恃聪明的我高考成绩实在得差。将将去个一本重点大学,虽然是省内第一,但对我来说,依然执着得觉得我是应该去那些最好的大学的。
但担心复读失败、担心父母失望。2008年还是入学这所大学。当时寄希望考研究生,以为考研究可以不在乎这四年的不满意。
——用未来安慰不满的现在,这也只能仅仅是安慰。当你有丝丝后悔的时候,大道理便耀眼得好似嘲笑你:活在当下真的很重要,而你却总是自欺欺人。
以至于回想大学四年,最得意以及怀念的片段:
1.辩论赛全校决赛冠军,大礼堂我结辩慷慨激昂。观众掌声雷动,夺冠眼泪婆娑。那时的我还有胸怀关心家国天下,现在的我一个北京的房子就已重重压在心头。
2.高等数据、线性代数99分,考试时间一个半小时,基本不到四十分钟我就答完交卷。
3.坐在学校附近的海边,悠然自得。海鸥飞起,浪声阵阵。面朝大海不去想如何生活——这是以后的我很难有的平静。
2012-2017——在懒惰的自己和更好的自己中挣扎不停,学着成为个社会人,成为个世俗和现实中的人。
我妈妈说,念了研究生后我变化很大,变得很忙碌。
是啊,这个城市节奏很快不是么。我说起地铁中熙熙攘攘的人漫长的路,我的父母在讲小区里的谁楼下的超市便宜了几分。
所谓的变化很大,这就是翅膀硬了。可以飞起来看看一个大世界,可以飞走——毕竟我已经不是17岁的我了。
在这里,我知道我见过许多许多优秀的人,有钱的人,努力的人。在这里,我知道我见过大时代背景下人的渺小,人的无力。我,些许悲哀得觉得自己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是个社会中焦虑的一名年轻人。
是啊,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没有什么自己研究很深的领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房价的飙升觉得自己赶上了最坏的时代。
这十年,每一步我都选了最保险的路。但最后,也成为一个在自己心中都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
未来不敢说有多好,“普通”或许也没有什么不好。
十年成熟或许就是不再会允诺自己明天一定就更好。就先去付出吧,永远不要再被那些无谓而限制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