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 过三闾庙

戴叔伦    过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鉴赏:本诗是诗人大历年间在湖南做官时路过三闾庙凭吊屈原所作。诗题又作《题三闾大夫庙》。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忠于国家,耿介正直,忧国忧民,有匡时济世之才,却因奸佞谗毁不得重用,终被流放,投江自尽。他的高洁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景仰与同情。贾谊、司马迁都曾在经过汨罗江时作文凭吊,贾谊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司马迁则满含悲愤地在《史记》中写下《屈原列传》。大历年间,奸臣元载当道,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在这种背景下,虽隔千载,戴叔伦途经此地追忆屈原时,与贾谊、司马迁仍有相似的情怀。当诗人来往于沅湘之上,追忆千年前含冤自尽的屈原,不由感伤万分,遂写下此诗。

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本诗即景起兴,表面写沅水、湘江水流不尽,内在暗含屈子的幽怨如江水千年来流淌不尽。第二句以“何”字加强语气,写出了屈原哀怨的深重。


后两句仍旧延续了借景言情的手法。“秋风”、“枫树”是屈原诗歌中十分常见的意象,如《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诗人化用屈原的诗句,以相同的意象,来表达不尽的幽怨与无限的伤感。枫树在秋风中簌簌作响,仿佛屈子当年行至泽畔时孤独的吟唱。而今,秋风和树叶替他诉说着千年的哀愁与悲伤。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最富有暗示性和启发性的艺术。如果只求明朗而失去了含蓄,那么明朗就变成了一眼看穿;如果只求含蓄而失去了明朗,那么含蓄就变成了不知所云。戴叔伦的这首《过三闾庙》兼有明朗和含蓄的优点,明朗处情景交融,含蓄处又能启发读者无尽的想象。本诗精练短小,不说冤屈,却表达了无限哀伤,是咏颂屈原的名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