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录,就是放空自己时的随笔,本意是不想让自己太累,但昨天看医生,医生把脉后问我:“是不是思虑太多?”看来,即便是松弛状态下码字,也依然是虑深伤身的。毕竟,自然流露的文字,也是需要内心去组织的。虽然不求严谨,但潜意识还是向严谨靠拢的。
我在昨天的文字里说:真相是唯一的,真理是开放的。恰如虚空可以容纳万物,亦可显现万物。种种哲学皆可以真相为对象,各展其是,异彩纷呈。正因为如此,哲学并没有因为无数大思想家的诞生以及研究的深入、门类的齐全、次第的超越而终结,相反,尽管人们已经拥有种种哲学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哲学种类依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源源不断的绚烂。
这也告诉我们,对真理的探究应始终持开放态度,对哲学的创新应始终持鼓励态度,应喜闻乐见不断有新人呈现对世界新的看法。《阿含经》里,佛问比丘:“画师、画师弟子集种种彩色,欲妆画虚空,宁能画不?”比丘回答:“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虚空者,非色,无对、不可见。”是的,画师以画笔的确无法在虚空中作画,但哲学家却可以在无尽虚空中描绘无尽思想。
接下来,我再就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以在源头处取得一致,略谈些思考。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是由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为基础。物质包括有形的物质,也包括如声音、电波、引力、磁场等无形的物质,还包括人体。而意识,则主要是人的意识,也包括一切有意识的生命的意识,如猫狗的意识等。唯物主义就是指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简言之,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人体失去生命力意识就烟消云散。这符合我们的经验认知,也符合科学实证。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所谓唯心主义的“心”并不是指人和动物的意识,至少不是主要指人和动物的意识,而是指超越并涵纳物质世界的存在本源,也即如上帝、道、真如、绝对真理等。
之所以掰扯这些,是因为在我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野在于是否认可在我们所见所知的世界之外存在一个根源性的存在。认可则是唯心,不认可则是唯物。如此,唯物主义的“物”不应简单理解为“物质”,而是应当理解为“存在”,也即,唯物主义只认可一切客观存在,不认可推理而生的所谓存在背后的并涵纳存在的道、真如、绝对真理以及人格化的上帝等。
假设,我这里还是假设,假设道、真如、绝对真理、上帝是存在的,那么它们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也是可以归于唯物主义的,这是一种更高意义的唯物主义。假设基于上述假设的所谓天堂、地狱、六道、菩萨、神仙等是存在的,那也可以称之为客观存在。当然,后一类假设说服力不及前一类假设,因为前面的基础性假设虽然难以得到科学实证,但却可以基于哲学推论,而后一类假设则在科学、哲学上都难以获得支撑,但要证伪也不容易。
反过来,唯物主义可否也与唯心主义泾渭相融?也可以,但我不细说了。我前几天曾经说过一句话:不仅存在根源不可思议,存在本身也不可思议。东西南北虚空可思量否?上下虚空可思量否?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波粒二象,量子纠缠。这不可思议的无量存在,你细品。
此外,我之前还写过一篇文章《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神话中》,大意是说,我们习以为常的所见所闻所感并没有那么简单。花何时开?果何时结?“我”何时有?生命如何形成?意识如何运行?很多事情如果细琢磨,其实都不简单。我们之所以不觉得神奇,是因为我们习以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