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听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写了一篇心得,十年后再拿出来读,课堂的每个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朴实的语文,真实的语文,扎实的语文!
仅以此种方式缅怀语文界的泰斗!
“抠”,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挖,引申为向狭窄的方面求深,如抠字眼,死抠书本等。在我的印象中,“抠”字一直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提起这个词,会让人产生一种钻牛角尖的感觉。但在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之后,才真正感觉到“抠”是如此得酣畅淋漓,“抠”是如此得大快人心。“抠”,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1、抠字音、抠词义,使语文教学的传统精华熠熠生辉。
语文教学正处在改革创新的风口浪尖上。在现代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更注重求新求异,更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更注重语文教学新理念的运用。“语文素养、人文性、与文本的对话、读文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等等名词已经充斥在各种语文课堂上,很多语文老师认为课堂中不出点新花样,没有别出心裁的地方就不叫与时俱进。传统教学中的语文训练被驱逐出了现代课堂。可这样的课堂背后是上完一节课后学生读不通一句话,思不出一个词的意思,甚至不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写起字来龙飞凤舞,作文错别字连篇。
在这样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于老师却一直坚持着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精华:
一上课,于老师用了将近一分钟的时间工工整整地书写课题,全体同学静静地看着。这一分钟是如此地安静,仿佛每一撇每一捺都刻入了学生的心里。题目的书写首先给学生一个警示,认认真真写字,认认真真上课,跟于老师学习,来不得半点的浮躁。
出示课题后,齐读课题。于老师便抠住了课题中的“教头”两个字,广东的孩子是很难读准轻声的,于是于老师不厌其烦地纠正,带读;接下来的检查预习中,出示了本课的生字,指名读,齐读,每一个孩子都过关;然后于老师出示了最容易让人忽视的多音字,如“差人、押解、禁军、空地、还”,指名读,带读,连句读;最后,于老师还抠住了最容易混淆的“拨”字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年级的语文课,通常老师会把字词这一关放在学生的预习中,课堂上不会再大张旗鼓地进行训练。但于老师不这样做,因为他了解孩子,他了解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字词的教学,他知道一个小学生在六年中能够把常用的3500个汉字都能准确地读出来,其中3000个汉字能够准确地写出来那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语文教学的传统精华不能丢!于老师在他的这节课上就已经展现出了这样做的成效:在随后的教学中,无论点哪个孩子站起来读书,都读得流畅自然,富有情感。
于老师这样做,不仅仅是对语教学传统的延续,也是现代语文教学新理念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第五条中写道: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而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第一条都是识字与写字目标。可见识字与写字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位置是多么重要。识字写字教学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而应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
二、抠学生心理,让课堂爆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这堂课中,于老师几次“卖关子”给课堂留下了悬念,这悬念不仅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也吊起了听课老师的胃口,会场上仿佛不是老师在听课,而是全体老师都当起了于老师的学生,和于老师一起解读这篇课文,沉浸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快乐中。
在分析林冲形象时,于老师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林冲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马上举手抢着回答说:“林冲是一个谦虚的人!”“林冲是个有礼貌的人!”“林冲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孩子们纷纷抢着回答。课堂上小手如林、气氛热烈。每一个孩子都为自己找到了答案而兴奋。
正当我们都以为这节课的高潮来临时,正当我们要佩服于老师引领学生读文的本领高时,于老师却话锋一转,说:“你们刚刚说的我都能猜出来。我为什么能猜出来呢?因为这些品格三年级的孩子都能读出来,况且是五年级的呢?这是外在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到了五年级了,要学会读书,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我刚刚读的时候,也是和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再细读的时候,我就把林冲这个人的人品就读出来了。我读出了一个字。再仔细读读,看看你能不能把这个字也读出来。”
到底是哪个字呢?于老师的问题一抛出,课堂上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静得有点让人不可思议!每个孩子都想最先把这个答案找到!孩子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眉头紧锁,有的拿起笔不停地在书上记着什么。这个问题,拨动了学生思考的琴弦!课堂上虽然静得出奇,但平静的背后确是一种紧张,一种涌动着的力量急待爆发!
这个神奇的字到底是什么呢?于老师还是不急着让学生说出来,而是要学生把想好的字写在手心里!这一招更增加了课堂的神秘感!这时候已经没有孩子抢着举手,他们一遍遍地在书上寻找着这个字,一遍遍地对自己思索的答案修改着,一遍遍地伸出小手偷偷地给于老师看。当得到于老师的肯定时,便欣喜若狂,当没有得到肯定时,又马上低下头来仔细思考,仿佛书上有一种魔力吸引住了他们。当于老师展开手心,一个“让”字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很多学生激动地握了一下拳头,那是一种成功的表现!
短短的几个小问题,恰当的一个“卖关子”激活了整个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学习语文的快乐!朱熹在《读书之要》中写道:“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于老师是这样做的,他教会了他的学生,也是这样做的!
3、抠人物形象,抠出了教师高妙的教学艺术。
记得于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阅读中,人要有两双眼睛,一双眼睛盯着字面,一双眼睛看着文字的背后。于老师的这节课,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在品味“让”字的时候,我们原以为孩子们能答出“让”字已经是这节课上意想不到的亮点了,但于老师话锋又一转:“这‘让’还有几种不同的‘让’呢?”于是于老师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文:洪教头进到大厅,林冲“躬身施礼、起身让座”是礼让;被洪教头奚落、羞辱一顿不但不怒反而说“不敢不敢”是忍让;洪教头掂起棒来大喝一声“来,来”,林冲只说请教是谦让;一交手,洪教头劈头打来,而林冲只是一扫是宽让。于老师读文如此细致,简直叫人拍案叫绝!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学到的方法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仅能迎得家长与同行的认可,更能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因为他们是参与者,只有他们才能感受到什么样的课堂对他们是真正有用的课堂。紧接着,于老师马上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析林冲形象的方法运用到自己分析洪教头形象上去。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洪教头是个坏人吗?”
老师的问题刚一出现,马上有几个孩子脱口而出:“洪教头不是个坏人!”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有学生说:“洪教头是柴进的师傅,柴进是有身份的人,他不可能找一个坏人做他的师傅。”
有学生说:“洪教头担心林冲是依草附术、骗吃骗喝、冒充武师的坏人,从中可以说明洪教头不是这样的人。”
有学生说:“我从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可以看出洪教头尚有廉耻之心,不会是个坏人,只是有些鲁莽而已。”
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个最容易被老师忽视的问题,于老师用了看似轻描淡写的几笔,实则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这一笔,不仅是对于老师这节课教学效果的检测,也让学生收获了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什么叫学以致用?这就是学以致用!
整个抠的过程,让人不得不佩服于老师文本细读的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如果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像于老师这样,每教一篇课文之前,细细地品读文本,一遍又一遍,直至能诵读,能够穿透文本看本质,那我们何愁不能上出精彩的课呢?于老师七十高龄尚能如此钻研,我们又有什么不能呢?
无论是曾经的教教材,还是现在的用教材教,无论是传统的语言文字训练,还是现代的透过现象看本质,都被于老师在这节课上给予了最充分的展现!于老师的这节课,正是体现了他毕生所追求的教学风格——真实、朴实、扎实!这种教学,让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能力!这样的课,值得所有的语文老师去思索、去研究、去学习!